慶祝城大「大學日」系列︰科普講座及創業者投資人互動對碰順利舉行

為慶祝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大學日」,城大副校長室(研究及科技)於3月17日以「Research and Technology - Beyond Boundaries」(研究及科技︰超越界限)為主題,順利舉行了兩場與科研和創新創業相關的精彩活動,共有數百名師生、校友、香港政府部門及相關機構、來自海外、內地及香港本地大學的學生及研究人員、初創團隊、風險投資人、工商業界等各界人士透過網上參與。

活動以「Research and Technology - Beyond Boundaries」(研究及科技︰超越界限)為主題,先由傑出研究人員主講前沿科普講座。下午則由參與HK Tech 300的年輕創業家作商業簡報,兼接受5位資深風險投資家的連串提問以及網上現場觀眾的問題,最終初創團隊「Super Bamboo」獲網上觀眾選為「我最喜愛的初創隊伍」。

科普講座:知識無界(Knowledge Beyond Boundaries)

於上午舉行的科普講座以「知識無界」為題,由香港城大協理副校長(策略研究)謝智剛教授擔任主持,四位香港城大優秀科研人員由淺入深地介紹了他們專研的科學議題,並分享取得重大研究突破的點滴。

王鑽開教授以「破解266年以來液體冷卻遇千度高溫時失效的難題」為題分享。

打頭陣的城大工學院副院長(國際化與企業協作)兼機械工程學系講座教授王鑽開教授,由大家日常煮食打開引子,講述熱能的傳遞,從而帶出阻礙液體冷卻高溫表面的萊頓弗羅斯特效應(Leidenfrost effect)。他繼而談及其團隊如何研發出多層級複合「結構熱裝甲」(structured thermal armour),有效將液體冷卻的應用溫度提升至攝氏1,150°C以上。王教授說:「這比舊有紀錄提升了600°C,而且這只是我們所用材料的熔點,如果我們用熔點為3,000°C的材料,有效將液體冷卻的應用溫度就可以是3,000°C。」研究結果早前刊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Nature)

有觀眾問及「結構熱裝甲」的成本問題,王教授指出他們的設計和用料簡單,成本不高,而假如作實際應用,或許安全性和可靠度比成本更為重要。

于欣格博士以「皮膚與機器人的虛擬實境技術與元宇宙」為題分享。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于欣格博士則先由「元宇宙」切入及解釋現行虛擬實境技術裝置的各種技術局限,然後介紹他有份領導研發的「Robotic VR」人機界面操作系統。該系統利用柔性電子皮膚上的集成電路,可穿戴在身上並能為使用者提供視覺和觸覺反饋。新系統可用於遙控機械人,模仿人體動作來完成任務。于博士說:「日後有望可借此遙控機械人為病人進行新冠病毒測試採樣,以及遙距照顧傳染病患者。」

他在回應觀眾提時表示,有關技術不但能用於紡織品,並相信在工業4.0中亦能發揮所長。

Vanessa Barrs教授以「動物與人類間的Covid-19傳播」為主題演講。

香港正處於新冠疫情第五波,另外兩位講者的題目均與疫情息息相關。城大賽馬會動物醫學及生命科學院副院長兼獸醫事務總監、臨床動物醫學系講座教授Vanessa Barrs教授,以「動物與人類間的Covid-19傳播」為題主講。她強調人類從家中寵物身上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是微乎其微,而她團隊領導的流浪貓研究,亦未有發現香港的流浪貓散播或者接觸到病毒。她表示僅在少數情況下,例如當大量易受感染動物(例如水貂和倉鼠)被一起飼養,並處於有利病毒傳播的環境時,才可能發生動物感染人類的個案。為防止未來出現的疫情,她指出重要的是減低人與野生動物有密切接觸的機會,例如建議停止野生動物於濕貨市場的買賣、禁止非法買賣動物,及於入口的動物身上進行傳染病的監測。

觀眾詢問如何在疫情下處理寵物,她強調主人採取正常衞生措施便可,例如避免親吻牠們,並在接觸牠們之前和之後洗手。

阮相宇博士(右)的演講主題為「Covid-19的數學模型及應用」。

而城大生物醫學系助理教授阮相宇博士則介紹Covid-19的數學模型及應用。他先提出一個大家都關心的問題:到底應否禁足?他表示,數學模型或許有助解答這個問題。模型可用來估算感染數字、估計干預措施的成效,以及就不同情景作預測。不過他指出,以下的因素會左右準確程度,包括人類的行為改變,以及抗體數量的改變等。他與團隊亦就香港第五波疫情,以及全民病毒檢測的執行時間與成效作出推算。

有網上觀眾關心香港會否再有第六波甚至第七波的新冠疫情,阮博士坦言:「除非全球在同一時間終結疫情,令病毒被徹底消滅,否則我相信每年或者每隔數月就會有一波,就如流行性感冒一樣。」

HK Tech 300:創科無限 引領未來 (HK Tech 300: Venture Beyond Boundaries)

下午另一場網上活動是如海外備受歡迎的初創真人秀電視節目「Shark Tank」般,讓網上觀眾直擊HK Tech 300初創隊伍代表如何獲得資深天使和風險投資家的青睞。

城大副校長(研究及科技)楊夢甦教授致歡迎辭。

城大副校長(研究及科技)楊夢甦教授致歡迎辭時介紹,香港城大於一年前推出的大型創新創業計劃HK Tech 300,以協助大學成員以至香港年青人創業,香港城大並與業界、商界等重要持份者攜手建立創業創科生態圈。楊教授說:「計劃至今已向近200隊初創隊伍頒發每隊10萬港元的種子基金,並向超過30家初創公司頒發每間高達100萬港元的天使基金。籌措資金對初創企業的發展來說至關重要,因此我們舉辦這活動,讓HK Tech 300初創隊伍進行實戰,向風險投資人推銷產品和服務,積累經驗。」

擔任評審的風險投資者和初創公司代表於線上大合照。

活動由城大協理副校長(中國大陸事務)暨HK Tech 300培育小組委員會主席羅璇博士擔任主持人,組成評審的風險投資人包括:

- 薈港資本有限公司董事及科技總監林曉鋒博士

-「快譯通」電子詞典創始人、權智有限公司主席譚偉豪博士

- 香港天使投資脈絡主席嚴震銘博士

- 香港工業總會香港初創企業協會委員、ParticleX粒子創投加速器首席探索官蔡明都先生

- 英國保誠集團亞洲董事總經理陳思佳女士

是次活動共有6家HK Tech 300初創公司及隊伍參與比拼。當中銳意革新汽車保險索賠流程的Alpha AI由何進一先生代表。他向評審介紹駕駛者如遇交通意外,只需透過他們研發、運用AI的應用程式上載照片顯示車輛的損壞情況,就可取得車房的修理報價,省卻人手檢查及填寫索賠文件的冗長程序。              

利用區塊鏈技術的物業出租及管理平台iLandy,由城大商學院會計學系校友曾慧汶小姐代表介紹團隊的服務:透過可靠及被認可的網絡提供賬戶整合服務、智能合約,以及資產代幣化的交易和結算系統,務求為租客和租戶提供一站式管理服務。

而Kamakura Foods Limited的代表、城大MBA校友陳隽先生則介紹提供一個去中心化的食物服務平台的創業理念,透過已獲專利的便當售賣機提供新鮮的熱餐予消費者。售賣機更已於數碼港、香港科學園等地投入服務,公司更於2021年獲選為Forbes Asia 100 To Watch。

Open Ocean Camera的代表、城大商學院市場營銷學系校友Samyuktha Sriram Dharmapadam小姐表示,公司的監測海洋生態系統一站式方案已用於中國內地的魚類養殖業作現代化管理。養殖者只需在魚塘裝設鏡頭和感應器,再接駁系統,系統會就按實際情況向養殖者提供建議,以增加魚穫及減少飼料的浪費。

Super Bamboo的代表、城大工學院機械工程學系本科生王家鴻先生介紹了他們由香港城大科研團隊研發出的增強竹基材料,比鋼材更強而且不會釋放甲醛,有助促進碳中和以及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團隊的技術獲得2021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

Vuzec的代表、城大工學院機械工程學系本科生Jayesh Chhatlani先生指出他們提供平台,利用NFT(non-fungible token,即非同質化代幣)區塊鏈技術,令唱片藝術家和音樂家直接收取作品的報酬和版稅之餘,同時自行掌握發行和創作方向,也可維繫與粉絲間的關係。

他們各人除了應付了評審就商業模式、客源等方面的連番提問,更與網上觀眾即場互動,回應他們多條問題。活動壓軸環節是由線上觀眾即場投選「我最喜愛的初創隊伍」,最後由Super Bamboo奪得,其代表王家鴻表示非常榮幸得到大家支持,並希望公司的研發為更環保的未來而貢獻。

羅璇博士最後感謝各位評審、初創團隊及線上觀眾的參與,希望其他初創團隊亦從中學習到面對投資人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