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五名學者獲研資局嘉許 「高級研究學者」數目稱冠 包括首位傳播學學者贏得殊榮

洪寶瑩

 

RGC awardees
三位講座教授獲高級研究學者計劃資助,他們是(上排左起)黃教授、賈教授及王教授。(下排左起)郭教授及曹教授則獲得研究學者計劃資助。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五位優秀學者獲研究資助局(研資局)2024/25年「高級研究學者計劃」及「研究學者計劃」資助,合共獲得逾3,400萬港元經費。他們的研究項目廣泛多元,涵蓋傳播學、電腦科學、環境科學、生物遺傳學、建築及能源可持續發展。

三位講座教授獲高級研究學者計劃資助,數目為全港大學之冠。他們是媒體與傳播系黃懿慧教授、電腦科學系賈小華教授、能源及環境學院王文雄教授

黃教授是城大首位在「人文學、社會科學及商科組別」獲頒高級研究學者計劃的學者,亦是首位獲此殊榮的傳播學學者。

新冠疫情突顯了機構信任的重要性。基於涵蓋內地、香港、台灣、新加坡、英國和美國超過四萬個樣本的研究項目,黃教授發現機構中有四大類型信任者,包括堅定信任者、躊躇者、謹慎者和低信任者。在是次獲資助的研究項目中,黃教授將通過長期縱貫的整合研究方法,結合定量、定性研究及大語言模型,研究機構信任和信任建立策略。

黃教授表示:「透過建構和測量『情境信任動態模型』,是次研究旨在全面了解公眾對信任赤字的反應,以及基於信任的策略在不同文化和社會環境中的成效。」

賈教授的研究專注於分佈式系統,以及機器學習中的數據安全及其引發的私隱問題。

大眾對數據安全和個人私隱的關注度日益提高。目前,基於雲端訓練的機器學習模型已無法滿足大眾對數據安全和私隱的需求。賈教授的研究旨在回應有關需求,並為大規模機器學習開闢新道路。其研究把分散在全球各地私營部門的數據得以充分利用,釋放人工智能的真正力量。

賈教授表示:「聯邦學習是一種分佈式的機器學習方法,而相關的模型訓練會在本地進行。但要真正實現聯邦學習,我們需要確保每個訓練節點上的客戶都真正擁有所需的訓練數據、遵守指定的訓練算法,並且無法通過惡意輸出,破壞整個模型。」

近年,海洋中的微塑膠污染問題亦備受關注。污染問題源於塑膠在環境中分解,最終排放到海洋,為海洋生物帶來未知的風險。

王教授及其團隊專注於研發量化模型,可預測微塑膠對海洋生物構成的風險程度,並已開發出嶄新的技術,能夠追蹤活體生物內的微塑膠運輸。基於這些技術,研究團隊可以量化微塑膠的動力學特性。

王教授表示:「我們正在開發靈敏度更高的技術,能夠在極低的環境濃度下,檢測活體生物內部的微塑膠。我們正嘗試利用這些先進技術建構一個能了解微塑膠在生物體內的運輸過程及其影響的模型。」

化學系郭駿傑教授和能源及環境學院曹之胤教授則獲得研究學者計劃資助。

郭教授是開發核酸適體以針對功能性核糖核酸(RNA)結構,特別是RNA G-四鏈體(簡稱rG4)方面的先驅。

他表示:「我們的團隊最近開發多個原創的『指數富集配體系統進化技術』平台,以及新穎的L-RNA適體;首次將L-RNA適體技術和工具,拓展並提升到針對不同生物系統的rG4和其他重要的RNA結構元素。」

在研究資助的支持下,郭教授帶領的實驗室將建立一個可以識別和表徵RNA結構靶向適體的平台,並開發各種以適體為基礎的工具,以應用於生物學研究和治療。

曹教授領導的研究則旨在開發智能建築外殼系統,集成被動輻射冷卻技術及熱變色智能窗技術。團隊目前已成功研發具出色性能及更耐用的「新型熱致變色鈣鈦礦智能窗」。

曹教授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在現有基礎上,促進自適應被動輻射冷卻陶瓷材料和全光譜調控熱致變色智能窗的普及結合應用,並將輔以人工智能驅動的智能控制策略,旨在推動技術商品化,應用於建築領域。」

協理副校長(研究)鄭淑嫻教授恭賀五位得獎學者。她說:「城大深信所有計劃資助得主將繼續追求研究卓越,大大促進各自領域的知識進步,造福社群。」

「高級研究學者計劃」及「研究學者計劃」每年各頒發10個名額,得獎者可於60個月資助期間分別獲發約800萬港元及約530萬港元經費。

高級研究學者計劃
城大獲獎學者 研究項目 撥款金額
黃懿慧教授 動蕩時期的信任:危機情境下中西社會中的情境信任動態模型——五年長期縱貫研究 約800萬港元
賈小華教授 聯邦學習中的可靠聚合、數據證明和訓練證明 約800萬港元
王文雄教授 水生動物中微塑膠和納米塑膠的生物動力學及運輸 約800萬港元
研究學者計劃
郭駿傑教授 開發用於基因調控的雙功能/多功能 L-RNA適體結構 約530萬港元
曹之胤教授 邁向節能與零碳建築:開發優化調控建築外殼材料的研究 約530萬港元

 

你可能感興趣

聯絡資料

傳訊及數據研究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