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副監督講座系列」探討大腦成像技術的臨床意義與未來方向
Professor Chan
陳教授

成像技術的進步,使針對大腦健康的評估更為有效,有助於疾病的預測、治療和風險管理。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工學院副院長(國際事務及拓展)陳葦恩教授表示,這些技術的進步對大腦健康的評估意義重大。

陳教授於9月12日舉行的「副監督講座系列」上發表演講,吸引了眾多城大學生、教職員和研究人員參與。她指出,其研究團隊正在推進人類對大腦成像的前沿研究,涵蓋如何評估大腦健康、開發更先進的大腦成像技術以實現更有效地進行評估治療,以及評估有效的預防方案等關鍵領域。

目前,陳教授的研究團隊專注於神經退行性疾病 (如阿茲海默症)、腦癌的診斷與治療一體化、心腦血管疾病引致的中風和認知能力下降。

她指出,大腦的複雜性使我們在理解其功能、分子改變,以及相關疾病和狀況時面臨重重挑戰;這種複雜性也使得利用臨床方法評估大腦健康時,變得同樣困難。

陳教授表示:「沒有任何單一測試可以確定一個人是否患有阿茲海默症或其他認知障礙症。」她目前擔任香港心腦血管健康工程研究中心(COCHE)總監,同時也是城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的教授。

此外,陳教授強調先進的磁力共振成像(MRI)在檢測阿茲海默症的早期分子變化中,蘊含巨大前景。她亦對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潛力表示樂觀,認為可以減少先進MRI的技術障礙,從而促進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識別,並區分多發性硬化症與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

陳教授說:「這些寶貴的分子資訊使我們能夠有效評估大腦健康,預測疾病,並以實證為基礎降低患病風險,推動精準醫療。」

陳教授還向觀眾介紹了團隊使用的創新MRI技術,能夠測量大腦淋巴系統中的葡萄糖水平變化,為阿茲海默症提供早期線索。化學交換飽和轉移磁力共振成像(CEST MRI)能夠評估小鼠大腦淋巴系統的葡萄糖攝取及清除率,此成像技術產生的生物標記,有助於揭示阿茲海默症的早期病理。

她在講座中提到的另一個重要觀點是大腦與心臟健康的相互聯繫,即對心臟有益的事物對大腦同樣有益,反之亦然。陳教授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主要的發病和死亡原因之一,也是醫療保健產業中治療成本最高的疾病。」她續說,COCHE的目標正是及早預測及預防心血管疾病。

second
(左起)香港老人科醫學會會長譚鉅富醫生、陳教授、鍾博士、校董會秘書唐寧教授、香港心腦血管健康工程研究中心聯席總監陳漢夫教授

展望未來,陳教授指心腦血管研究將專注於使用多參數持續測量大腦和心臟的健康,開發可穿戴的健康監測裝置,並加強學術界、政府、業界、社區與健康專業人員之間的聯繫及合作,以創造一個更具活力的心腦血管健康生態系統。

副監督講座系列藉著城大副監督鍾瑞明博士的廣泛網絡和專業知識,旨在匯聚卓越學者和專業人士,分享對不同領域最新發展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