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生物醫學系助理教授黎月明博士的研究團隊研發出新技術,用於生產攜帶治療癌症藥物的載體,傳輸藥物成效高達八成。
黎博士表示,這項嶄新而極具潛力的治癌系統,能夠從紅血球大量生產高純度的胞外囊泡,而成本只需現有技術的百分之一。
胞外囊泡能通過細胞之間的膜傳輸蛋白質及其他大型分子,有助細胞互相溝通,因此適合用作藥物載體。
黎博士說:「早前有研究顯示胞外囊泡適合用作傳輸血液細胞,但最大的困難是如何取得足夠數量的胞外囊泡,以傳遞有效治療癌症的核糖核酸藥物。」
她指出要製造運送藥物到癌細胞的胞外囊泡,需要嚴格的淨化技術;這種技術不但耗時,且產量極低,往往需要數以十億計的細胞才能提取足夠的胞外囊泡。
黎博士的團隊利用人體的紅血球製造胞外囊泡,克服了上述困難。 她說:「紅血球是人體中數量最多的細胞,相對容易取得;而在過去數十年,紅血球一直用作輸血之用。」
研究團隊運用超速離心技術淨化紅血球樣本,發現只有50毫升的紅血球樣本,竟然產生了一層厚厚的紅胞外囊泡,令他們大感意外。
黎博士指出,相比現有的技術,團隊研發的新技術只需其成本的百分之一,便可生產多於1,000倍胞外囊泡。
此外,研究團隊發現白血病細胞接觸這些胞外囊泡後,當中八成出現顯示陽性的熒光,反映胞外囊泡能把核糖核酸藥物傳遞到八成的癌細胞。而他們在老鼠身上測試這些紅血球胞外囊泡的吸收和分佈時,亦未發現任何副作用。
這項研究顯示,從紅血球生產的胞外囊泡,可簡單而有效地傳輸核糖核酸藥物,並且可安全及擴展應用於任何基因治療。有關成果於6月號的《自然通訊》上發表,題為《利用紅血球胞外囊泡有效傳送核糖核酸藥物》。
研究團隊的成員組合,反映城大充分合作的研究模式。黎博士表示團隊的豐富成果,有賴與生物醫學系助理教授史家海博士的研究團隊協作。史博士專門研究新型紅血球療法。
黎博士感謝香港的伊利沙伯醫院和瑪麗醫院,以及新加坡基因組研究中心的協助。她說:「沒有各方支持,我們不可能在如此短時間內取得這樣具發展潛質的成果。」她亦感謝其學生,包括論文的第一作者Waqas Muhammad Usman,和其他合作者的貢獻。
團隊現正進一步研究紅血球胞外囊泡的特性和改造,以令傳輸癌症藥物的基因治療更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