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術心理學看中國書法
書法是中國獨有的藝術形式,其他民族即便有文字或美術字,但沒有「書法」,起碼我們並沒有聽見其他民族有「書法家」,或某人因善書而名見經傳。「書法」即書寫的技法和法則,這法則不是由某人創立,而是約定俗成,是人類審美的共識。中國書法除了可以從文化內涵解釋其重要性之外,還可以從藝術心理學來解釋。根據格式塔派(Gestalt)心理學的剖析,由於中國書法符合了人類對於圖像的心理訴求,所以可以成為長期被審視的對象。
1.對稱
中國書法中的篆書很講求文字構形的對稱。根據格式塔心理,對稱可以讓人產生一種極為輕鬆的心理反應。
鄧石如‧草書 |
2.平衡
試驗證明,物理上的水平線,在視覺上會變得左高右低,或中間凹下去。為了取得視覺上的水平,線條必須左低右高,或用中間微凸的弧線來代替。隸書中的「蠶頭雁(燕)尾」及隸書中的凸橫,就是略呈左低右高的弧線,而予人平穩的感覺。
蠶頭雁尾 |
||
腰細橫 | 凸橫 |
3.簡潔,複雜
簡潔完美的圖形,會給人一種舒服、愉悅的感覺,就像中國文字裡的楷書和美術字,以及世界上大多數的拼音文字予人的感覺一樣,但與此同時,對於這些圖形的審美過程也會因此而簡化。相反,非簡潔規則的圖形,容易讓人有緊張、憋悶的情緒,就像中國書法裡的草書,但同時會加強審美活動的張力,即較為耐看。
懷素‧自敘帖 |
4.完全,不完全
藝術發展至更高階段,是從完全的形過渡到不完全的形,而留有大片的空白,讓欣賞者用自己的想像去填補其「殘缺」,因為最美的藝術品永遠是在人的腦海之中。就像中國畫裡的大片留白,乃至「羅浮三寶」之一的斷臂維納斯雕像等,形式上的不完全,其實是讓欣賞者在審美的過程中,用自己的認知去詮釋她。中國行、草書中的「牽絲映帶」、「飛白」、「枯筆」,同樣能取得以少勝多,以一當十的效果。而這些「不完全」的文字為中國書法所獨有。
米芾‧吳江舟中詩 局部 | 斷臂維納斯雕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