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碳科技—研發吸碳能手 助實現碳中和

 

藻碳科技團隊所研發之微藻產品。(圖片來源:香港城市大學)

水面常見的浮游藻類生物原來是自然界的「減碳高手」,吸碳能力比樹木更強勁。香港城市大學(城大)「HK Tech 300」種子基金及天使基金培育的「藻碳科技有限公司」(Alcarbo),便通過基因變異技術培植微藻,並採用自行研發的「光化生物反應器」及納米氣泡技術,來提升微藻的吸碳能力,令其吸收之二氧化碳可達相等面積樹林約68倍水平,成為「超強吸碳王」。

該初創公司曾先後入選由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主辦的初創比賽「JUMPSTARTER 2023 」前30名並獲得「環境保護大獎」,同時也透過HK Tech 300而入選為香港科技園公司Incubation計劃所培育之初創。公司正就相關技術在國際碳交易平台申請碳信用額認證,期望透過碳信用額交易,推動全球「吸」盡己任。

藻碳科技由城大傳染病及公共衞生學系博士生吳佰謙(Nelson)、同系博士生張恩柱(Rex)和研究助理陳君瑋(Bill)於2022年創立。Nelson從小熱愛海洋,更曾與長輩一起創業營運海鮮貿易,接觸到漁場、養藻和微生物的公司;他又先後在台灣及蘇格蘭修讀水產養殖學士和水產病理學碩士學位,在畢業後回港加入香港城大,一邊攻讀傳染病與公共衛生學系博士,一邊任研究助理,進行微藻相關科研工作。

至於Rex和Bill則研究分子生物學和微生物學。三個年輕人偶然在實驗室閒聊:「全球暖化,不正是時候以科技協助減碳?」就這樣,成就了藻碳科技這念頭的誕生,並且在HK Tech 300的支持下逐步實踐出來。

藻碳科技之團隊,圖左起為創始人陳君瑋、吳佰謙和張恩柱。(圖片來源:香港城市大學)
藻碳科技之團隊,圖左起為創始人陳君瑋、吳佰謙和張恩柱。(圖片來源:香港城市大學)

愈微小,愈強大

藻碳科技於元朗建立一個微藻養殖場,可助進一步研究之外,同時可向潛在客戶示範運作模式。(圖片來源:香港城市大學)

與陸地之植物相同,微藻在生長時會進行光合作用,於過程中吸收二氧化碳,再轉化及釋出氧氣。微藻雖細小,但「反而愈細的生物,愈不應看少它的能力」。Nelson表示,理論上,微藻吸碳能力卻比樹木高出近400倍,「但養它們不容易,要選擇特定品種,並用科學方式培養它們」。

Nelson的團隊經過深入研究,從全球7.5萬種浮游藻類,選定了固碳能力較佳的微藻品種,並利用基因變異技術改變微藻的特性,使其能夠適應不同地區的養殖環境。

研發反應器提升微藻碳捕捉率

藻碳科技於元朗建立一個微藻養殖場。(圖片來源:藻碳科技提供)

團隊同時研發光化生物反應器,並將納米氣泡技術應用於反應器中,提升二氧化碳溶解度,加長其在水中停留的時間,從而使微藻的碳捕捉效率提升15%,不但令微藻所吸收二氧化碳量提升12倍,也減少反應器之用電量,進一步達至碳中和的目標。

由創新意念、一個研究項目,「落地」轉化為實際應用和科創公司,與微藻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一樣,往往需要外力「助攻」才得以提升效能。在初創過程之中,HK Tech 300創新創業計劃為藻碳科技提供全方位支援,先後批出10萬港元種子基金及高達100萬港元的天使基金。

HK Tech 300助力踏上初創之路

Nelson說:「初時我們只有一個概念,難以說服外界投資。HK Tech 300不但提供資金,讓我們可以製成產品雛型,更有不同創業導師和業界網絡,指導團隊的營商技巧、了解商界和市場需要,令團隊不用『單打獨鬥』,也令我們的眼光不只集中於實驗室內。」

藻碳科技於元朗建立一個微藻養殖場,並設有監測和分析微藻生長等設備。(圖片來源:香港城市大學)

目前,藻碳科技已成功於元朗建立一個微藻養殖場,作進一步研究及成果轉化,同時向潛在企業客戶示範商業模式運作。Nelson指出,微藻養殖場面積約150平方米,設置了12個微藻反應器,每個約一平方米反應器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已相當於約68平方米樹林的吸碳水平。此外,該公司亦會生產一些藻類原材料,供科研公司或大學用於生物燃料,以及為水產業界生產所需的微生物。

藻碳科技創始人、香港城大傳染病及公共衞生學系博士生吳佰謙,於去年5月隨團前往吉隆坡參與「HK Tech 300東南亞創新創業千萬大賽」啟動禮及展示其團隊成果。(圖片來源:香港城市大學)

藻碳科技致力為尋求可持續的綠色解決方案,其碳捕獲率已獲著名檢測機構CMA檢定中心的認證,並正為公司申請國際獨立機構「黃金標準」的碳信用額認證,計劃未來開拓東南亞市場,以開展全球範圍的「碳信用額」交易,讓需要減碳、處理碳排放的公司可以購買,期望能成為各地不少企業的減碳夥伴,攜手推動可持續發展,實現「碳中和」。

(202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