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再次揚威日內瓦發明展 包括六間HK Tech 300初創公司獲殊榮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研究人員於2022年網上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成就斐然,囊括22個獎項,連續第二年為全港大學之冠。城大獲得的獎項包括:一項評審團嘉許金獎、六項金獎、13項銀獎和兩項銅獎,充份展示城大的卓越研究成果。
城大校長郭位教授對城大團隊再獲殊榮感到欣喜。他說:「城大推動知識轉移、教研合一,與國際一流大學看齊。我們的世界級研究人員將傑出的科研成果轉化成產品,回饋社會。」
城大帶領初創發展,去年3月宣佈斥資港幣五億元推行大型創新創業計劃HK Tech 300,協助城大學生、教職員、校友和社會人士運用城大知識產權,在三年內成立300家初創企業,投入的資金及計劃規模,均是亞洲區內大學之首。今次在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獲獎的城大隊伍中,其中六隊更是來自來HK Tech 300的初創公司,以及三隊是獲城大「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資助的初創企業。
事實上,城大教研團隊亦屢獲國際肯定,例如在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公佈全球頂尖100所獲頒最多美國專利的大學中,城大在2020年位列第51位,連續五年排名冠絕本地大學。
受疫情影響,今年的日內瓦國際發明繼續透過網上舉行,是展示全球各地創新發明的最具規模年度活動之一。
城大獲獎項目簡介:
類別 |
發明者 / 研究團隊 |
項目簡介 |
---|---|---|
評審團嘉許金獎 |
機械工程學系及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王鑽開教授、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Steven Wang博士、機械工程學系博士生凌晨、姚曉雪、王洪波 |
「高功率霧水發電機」 研究團隊已組成初創公司,並已獲城大大型創新創業計劃HK Tech 300支持,把有關技術轉化為實際應用。 研究團隊開發了全球首個綠色集霧發電機,可從濕空氣中取得能量及淡水。系統具有新型高功率密度的水滴發電機,並結合受自然啟發的超疏水集霧網,其新穎技術能夠每天每平方米收集約250公升的水,並生產高紀錄的300 V電力。這個同時具備發電機及集霧器的系統,擁有目前以霧水轉電能的最高效率紀錄,能夠提供一個可持續、穩定、低成本及便攜方式的環保發電方案,並且為各大城市及地區解決潔淨水源的危機。 |
金獎 |
能源及環境學院助理教授曹之胤博士及博士生劉賽 |
「用於室內熱管理及建築物節能的智能熱響應窗」 這種新型智能窗可根據外間溫度自行調節太陽能透射率。智能窗在天氣寒冷時是透明的,可讓太陽輻射穿透以溫暖房間;而在天氣炎熱時是不透明的,阻擋太陽輻射以防止過熱。這項發明可促進節能及可持續建築的發展。 |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王立代博士及博士畢業生劉超博士 |
「用作早期癌症診斷及篩查的低成本、多對比及多功能光學解析度光聲顯微鏡」 這個新研發的系統有三個主要創新:先進的多光譜光源、實時成像速度和有效的腫瘤特異性多功能多形態圖像分析方法,可用於早期癌症診斷及篩查。此外,新系統亦可應用於紀錄超快的神經元活動、與腦部相關病理分析的多功能血液動力成像,以及監察治療期間的長期藥物釋放過程。 |
|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于欣格博士 |
「元宇宙的虛擬現實觸感電子皮膚」 這種可靈活自由地作日常穿戴的無線電子皮膚,可讓使用者超越視覺和聽覺,通過觸覺而豐富了虛擬現實與擴增現實(VR/AR)的體驗。使用者不但可在元宇宙得到觸覺反應,亦可在視像通話時感受到家人或朋友的接觸。此外,穿戴這種電子皮膚後,義肢使用者可重新得到觸摸的感覺。 |
|
小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城大生物醫學系前副教授黃林峰博士 |
「適用於任何物種的生物製造及定製RNAi文庫」 該公司是獲得城大轄下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資助的其中一家初創企業。 細菌細胞用於生產高效的小干擾核糖核酸(siRNA)文庫,可以涵蓋任何物種的整個基因組。這種方法有助於發現基於核糖核酸(RNA)的精準藥物,並且節省成本及環保,可用來治療多種疾病,有望顯著促進RNAi療法的發展。 |
|
機械工程學系及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王鑽開教授 |
「結構熱裝甲」 該熱裝甲可緊貼在不同形狀的受質表面,令溫度達1,200°C 以上的表面降溫,能夠在數秒至數十秒內快速及可控地令溫度下降逾1,000°C。通過有效的液體冷卻,避免超高溫的電子器材過熱危機,將超高溫環境下高效液體冷卻的不可能轉化為可能。 |
|
神經科學系研究助理教授Gajendra Kumar博士與該系副教授馬智謙博士 |
「用於藥物篩選的人工智能藥物:腦電圖平台」 該項目由HK Tech 300其中一家資助成立的初創企業—安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 該平台旨在促進有關藥物開發的臨床驗證,包括利用小鼠疾病模型的臨床前試驗及人體臨床試驗。此科技能用於監測藥物所導致的不良反應及毒性,大幅縮短藥物開發所需的時間及資金,並可用於個人化疾病預測。 |
|
銀獎 |
創意媒體學院傅紅波教授 |
「DeepFaceDrawing:基於草圖深度生成人臉圖像」 「DeepFaceDrawing」 是一個互動圖像處理系統, 透過對真實的面部圖像建模,由草圖製作出寫實的人臉圖像。 |
能源及環境學院梁國熙教授 |
「納米光催化海洋防污/防腐漆(Nano-MA2P)」 這是首種為適用於海水環境而研發的太陽能光催化劑塗層,當受可見光光譜的陽光照射激活後,塗層可產生光催化防污和光陰極防腐的效果。 |
|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徐臣杰博士
|
「適用於經皮和皮內遞送細胞的冷凍微針」 一種用於運載、儲存和輸送治療細胞到皮膚內層的微創冰針陣列,克服了之前有效輸送活細胞以進行細胞療法的困難,為患有某些皮膚癌或其他頑疾的患者帶來希望。 研究團隊已組成初創公司,並已獲HK Tech 300支持,把有關技術轉化為實際應用。 |
|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和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胡金蓮教授、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博士生蘇宇沛
|
「超韌仿生蜘蛛絲」 團隊採用全球首創的化學合成技術,可量產出比自然界中最堅韌的蜘蛛絲,還要堅韌的化學合成蜘蛛絲。 該項目由HK Tech 300其中一家初創企業—S3Tough有限公司開發。 |
|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和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胡金蓮教授、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博士後郭春霞博士和司一帆博士及博士研究生石朔 |
「吉娜思靜電紡絲納米纖維面膜」 這是世界第一款具有以下特徵的無水面膜:具有定向輸送水分的保濕功能、採用靜電紡絲技術製成中藥納米纖維層,以及無需添加防腐劑因而節省80%的原材料和95%的運輸成本。 |
|
生物醫學系副教授姚希博士 |
「機器學習輔助的多功能抗菌塗層研發」 項目由城大轄下「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資助的初創公司邁迪生物科技研發。開發和應用環境友好的多功能抗菌塗層具有廣泛的需求,但大多數的抗菌塗層都並非以可食用的材料製備。此項目運用機器學習的方法以加速材料的開發,並設計和製備出基於天然產物、多功能的抗菌塗層。 |
|
化學系副教授及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員高志釗博士 |
「簡單化學修飾法生產親油防水的材料」 運用簡單的光化學表面改性方法來製造既親油又疏水的功能性材料,可有效去除油污又同時防水。 |
|
化學系副教授黃駿弦博士 |
「RUNPY:快速可靠、方便易用並能確保食水安全的亞硝酸鹽檢測工具」 具高靈敏度和選擇性的亞硝酸鹽檢測工具,無需儀器輔助情況下,能於一分鐘內,按 世界衛生組織和 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的標準,即場分析飲用水。 |
|
電腦科學系陳萬師教授 |
「多重攝影機自動廣域人群監察系統」 該成像系統結合由多個共同捕捉單一大場景的鏡頭所提供的信息,製作出地面人群密度圖,以估計在場人數,並顯示他們在現場的位置。 |
|
電機工程學系黃俊康教授(數據工程)嚴洪教授及博士生范歆琦 |
「人工智能為本的檢測口罩技術以協助控制新冠肺炎疫情」 以基於 AI 的電腦視覺化方法,檢測公共場所內人們佩戴口罩的情況,有效控制 COVID-19 大流行。 |
|
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支春義教授及博士生陳澤 |
「高安全柔性電池及其應用」 柔軟、堅韌、絕對安全且可變形的柔性電池,能替代硬電池,為柔性電子產品供電。 |
|
數學系助理教授羅永昌博士研發,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賴偉超博士和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副教授周愛華博士支持
|
「智能穿戴設備以幫助視障人士和長者更自由探索世界」 一種為視障人士導航,並運用智能平台的高科技、創新和輕型的裝置,能建構 3D 虛擬地圖,以人工智能編程來識別和分析障礙及危險,並能實時4D驅動,快速及準確地作出真正免提的動態導航,為用戶規劃無障礙路徑。 此項目由城大轄下「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資助的初創企業—領航智能有限公司研發。 |
|
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Steven Wang博士
|
「新冠患者病房的快速通風密封系統」 製造可迅速阻止 COVID-19 病毒於空氣中透過飛沫傳播的負壓環境。此低成本的隔離系統,只需 5 分鐘便能組裝完成,每小時換氣次數可達 87 次 ,遠超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就負壓病房環境建議的12次。 此項目由HK Tech 300資助成立的初創企業—SBC Group開發。 |
|
銅獎
|
創意媒體學院兼電腦科學系副教授朱克寧博士 |
「在低成本VR頭戴式顯示器表面實現基於手勢互動的方法」 |
化學系副教授林潤華博士及研究助理郭舒軒先生 |
「BING:提取自魚血的抗菌化合物」 此項目由HK Tech 300初創企業—Peptide Adventure公司研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