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善和与城大商学院金融及会计学系刘怡婷同学分享如何在创业过程中迎难而上,同学表示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周善和
 

打破平庸人生
充分诠释何谓「狮子山精神」

#公益慈善

「狮子山精神」象征了香港人努力拼搏、不屈不挠、发奋向上的生活态度。八十年代从内地只身来港的周善和,在香港历尽坎坷,凭借勤劳的双手和坚忍的精神,从一名家佣蜕变成纺织业商人,亲自诠释了何谓「狮子山精神」。

周善和凭借勤劳、智慧和不断学习成功改写命运,她勉励时下年轻人要身怀抱负,并且敢于追梦。
周善和与城大商学院金融及会计学系刘怡婷同学分享如何在创业过程中迎难而上,同学表示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周善和凭借勤劳、智慧和不断学习成功改写命运,她勉励时下年轻人要身怀抱负,并且敢于追梦。
周善和凭借勤劳、智慧和不断学习成功改写命运,她勉励时下年轻人要身怀抱负,并且敢于追梦。
周善和十分关怀人类健康及医疗发展,对于城大成功建立香港首家及唯一一家动物医学及生命科学院,她予以肯定及支持。
周善和十分关怀人类健康及医疗发展,对于城大成功建立香港首家及唯一一家动物医学及生命科学院,她予以肯定及支持。

从家佣到制衣厂老板 不甘现状跳出舒适圈

周善和出生于四川成都,自小体弱多病,三岁时更确诊患有小儿麻痹症,九岁被送入福利院,十二岁便开始踏入社会工作,没有机会接受完善教育。对她而言,「能活下来就已经是奇迹了」。

1984年,当时三十岁的周善和独自来港打拼。为了解决生计问题,她在朋友介绍下面试一份家佣工作,却因语言不通,心知面试失败;然而,户主愿意收留她住一晚。为了争取到这份工作,她主动打扫卫生,「将它当成自己家一样」。第二天当户主见到整洁的家居,觉得她做事积极认真,最后便聘请她了。

周善和当家佣这一年食住无忧,对很多人来说或许已心满意足;但她却认为,解决生计问题以后,最重要的是如何能与社会建立联系。后来她选择到酒楼当洗碗工,「我是一个外地人,需要尽快熟悉香港这个新地方。酒楼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聚集了不同岗位和社会地位的人,我在那里学会了广东话,也结交了很多朋友。」周善和靠着勤劳的双手从洗碗工晋升为酒楼主管,她坦言,「我从社会底层打拼上来,背后付出了相当多汗水,内心亦时常感到自卑。我在香港没有依靠,每天战战兢兢地生活,更不想一辈子当工人,因此每天都在努力想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八十年代香港工业腾飞,周善和抓紧机遇,到观塘一家制衣厂当学徒,后来更与朋友合资开设制衣厂,并经营外贸生意。虽然不愔外语,但她亲身奔赴欧美推销,成功开拓海外市场,把生意愈做愈大,最终在香港站稳阵脚。

创业路上几经波折 没有失败哪有成功

忆起当年创业艰辛,周善和不禁热泪盈眶。她提到,刚创业时不懂如何进货,跟着所谓「老行尊」去市场,见到别人买什么就跟着买,结果「老行尊」与卖家设局,故意令她购入一批过时产品,最后要亏本卖出。 「那时连想死的心都有了,辛苦赚来的钱,一半要赔进去。即使再伤心难过,也只能重新再来。」她当时没有与「老行尊」撕破面皮,「因为商界里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要跟商界的人打交道,只有忍耐!『忍』字心上插把刀,刀上还要滴血。每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苦辣。」

周善和自言没有学识,做生意经常吃亏,最初连成本都不会计算,也不懂外语,导致生意被人抢走。她提起当时自己与一名意大利华侨做生意,经过几次亲自到意大利与对方沟通,付出了许多心血和精力,对方才答应将一笔订单交给她。她在香港找了一家公司帮忙接收文件和翻译,结果那家公司私自与对方联系,并达成了合作,她却被蒙在鼓里。经过这次教训,周善和自此亲自到国外签合约,并找当地留学生负责翻译,她说:「一个人做生意如果没有经历过吃亏和失败,她就不会成功。」

从家佣到创业,周善和凭借勤劳、智慧和不断学习成功改写了自己的命运,她强调:「做人一定要有想法,连想都不去想,你就只能向命运投降。」

成立教育信托基金 培育香港年轻人

「我小时候没有条件读书,没有机会接受教育,这是我终生遗憾。」周善和坦言,自己最缺乏的就是知识。如果有知识,她的人生或许会有更多可能性。于是她毅然将辛苦赚来的金钱,投放在教育发展上,借此培育更多年轻人,为社会作出贡献。 2005年,周善和首次向江西井冈山一所中学作出捐赠,学校为感谢她的善举,以「井冈山华侨周善和学校」命名,并邀请她担任名誉校长。周善和亦不吝捐助本地大学,培养优秀人才。为了使捐资教育的工作更具成效,她于2014年成立「周善和教育信托基金」,希望将来即使离开人世,也能继续帮助更多穷困学生完成学业。

周善和十分关怀人类健康及医疗发展,对于城大成功建立香港首家及唯一一家动物医学及生命科学院,她予以肯定及支持。学院不但能为青年人提供多元教育,培养珍贵人才,为社会谋福祉;更在健康一体化原则下,借着传染病、食品安全,以及人畜共患疾病等研究工作,促进人类、动物和环境健康。

她的生活十分简朴,家里没有聘用司机和佣人,出门也是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离开商界二十多年,她笑言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宁愿省吃俭用把钱奉献在教育上,也希望能起到表率作用,驱使更多社会贤达为教育贡献一分力。她笑说:「真正办教育的人是没有回报的,只有不断付出。但我认为能把钱用在培育英才方面,人生才会更快乐和圆满。」

 

城中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