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凡尔赛宫
认识圆明园
建于1707年的圆明园,是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大型清代皇家园林,占地5,000多亩,建筑面积达160,000平方米,河湖水系设施占总面积的四成,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囊括了所有中国古代园林的精粹,亦包涵中国首次仿建的大型西式园林,景致动人壮丽。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前后150余年,圆明园不仅是皇帝避暑胜地、游憩御园,或皇家图书馆,移居圆明园作为政治行宫亦成为宫廷风尚。皇帝长年在园中处理政务、召见群臣,许多历史决策及事件均在这里发生,岁时庆典亦多在此举行。
西洋楼群
处于长春园最东北位置的西洋楼群,是中国首次仿建的一组西式宫殿和喷泉建筑,被誉为「东方凡尔赛宫」。清初大批欧洲耶稣会士来到中国,当中有意大利人、法国人、波希米亚人和比利时人等,如画家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便是其中佼佼者。盛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对耶稣会士带来的西方的艺术、建筑、文化、科技积极吸收与交融,尤其反映在圆明园西洋楼的建设上,如海晏堂、远瀛观及大水法等喷泉水力钟的西洋建筑和设置,高度反映科技与工艺的中西合璧。
此区透过展出海晏堂的生肖兽首国宝、相关雕塑与互动资源,让观众近距离欣赏国宝级兽首的精湛工艺之余,逐步了解不论在中西文化科技交流、文物的流散与归还、近代世界历史与人类文明遗产的保育启示等各方面,均意义重大。
取材:伊兰泰起稿,《西洋楼透视图》铜版画,1786,保利艺术博物馆提供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园内海晏堂前的水力时钟构件。海晏堂的正面中门外,是清宫法国神父蒋友仁设计的大型喷水池。平台左右对称布置弧形石阶及水扶梯形式的扶手墙,楼左右的叠落石梯环抱着大喷水池,池正中是一个高约两米的蛤蜊石雕,池两旁呈八字形各排出六个石座,每一石座上雕刻一尊手持玉笏、身穿袍服的兽首人身像。兽首铜质,人身石质,与真人相仿,形神兼备。兽首按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生肖规律交错排列。
这些兽首铜像每日每到一个时辰(每两小时),相应的兽首会依次喷出水柱,射向池心的宝盆。正午时分即十二点正,十二铜像会同时喷水,景致壮观。
图片取材:新加坡国家文物局亚洲文物博物馆提供
圆明园虎首铜像
清乾隆年间(1736– 1795)铜
现藏保利艺术博物馆
圆明园牛首铜像
清乾隆年间(1736– 1795)铜
现藏保利艺术博物馆
明园猪首铜像
清乾隆年间(1736– 1795)铜
何鸿燊博士捐赠
现藏保利艺术博物馆
圆明园猴首铜像
清乾隆年间(1736– 1795)铜
现藏保利艺术博物馆
十二生肖雕塑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复原模型
青铜
新加坡国家文物局亚洲文明博物馆借展
十二生肖雕塑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复原模型
青铜
新加坡国家文物局亚洲文明博物馆借展
十二生肖雕塑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复原模型
青铜
新加坡国家文物局亚洲文明博物馆借展
十二生肖雕塑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复原模型
青铜
新加坡国家文物局亚洲文明博物馆借展
十二生肖雕塑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复原模型
青铜
新加坡国家文物局亚洲文明博物馆借展
十二生肖雕塑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复原模型
青铜
新加坡国家文物局亚洲文明博物馆借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