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of Imagination: Rethinking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he Tang and Sung Dynasties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想像的世界:唐宋觀念與思想
Author / Editor
HKD158.00
In stock
Add to Wish List
在變亂的世代中,鬼神和歷史,到底屬於「不變」還是「變」的領域呢?人間的變化,能否—或如何觸動對屬靈和過去世界的詮釋?或者說:唐宋時人認為他們身處的世界,與屬靈及歷史世界有何關係?人對現世的困惑,是否能通過超越的觀念和存在,找到答案?

本書從「近代」如何理解和想像「唐宋」說起,由此延伸至對「唐宋」鬼神和歷史文化「觀念」的諸多討論,如「孔子是神嗎?唐宋時人的觀點是甚麼?」、「城隍是神嗎?若是,祂是儒家的神祇嗎?」、「韓愈死後之靈不滅嗎?蘇軾如何想像韓愈與『天人』的關係?」等等,無論是中唐韓愈的「盛唐觀」 如何與一般人有别;抑或唐宋時人對孔子靈神、城隍神的不同想像;或者宋人對國難成因的亟亟追尋—都反映思想觀念的變化與交鋒。

本書的研究涉及唐宋文學、歷史、思想史範疇,旨在通過不同的文體、事件、儀式、概念,一方面呈現古人如何理解或想像世界,另一方面以人對鬼神和歷史的思考為主軸;期望在重新「偵查」古人的世界觀念的過程中,讓讀者感到文字史料所透視的思想世界,啟發讀者思考,適合對古代中國文化,尤其對中國鬼神、思想史、觀念史有興趣的讀者。

ISBN
978-962-937-586-7
Pub. Date
Jun 1, 2022
Weight
0.6kg
Paperback
398 pages
Dimension
142 x 210 mm

前言節錄

一、 坦布爾頓的疑問
我又一次想起坦布爾頓 (Charles Templeton , 1915-2001)。他是基督教佈道家葛培理 (Billy Graham ,1918-2018) 年輕時的親密傳道同工。後來,葛培理成為了斐聲國際的佈道家。坦布爾頓呢?他卻離棄了基督教,而且成為了離教者的著名代表人物。許多年後,當坦布爾頓罹患重疾,在接受前 《芝加哥論壇報》 (Chicago Tribune) 法律版主編史特博 (Lee Strobel) 的訪問時,他說出了自己離棄基督教的原因:

是《生活》(Life)畫報裏的照片...... 照片裏是一個北非黑人婦女...... 那地方正經歷毀滅性的早災。她抱着她死去的嬰兒,絕望地看着天 (Heaven)。我看着照片,然後想:「難道可以相信世上有慈愛和關心人的造物主嗎? —— 當這個女人唯一和全部的需要不過是『下雨』。」

坦布爾頓想:要是在與嬰兒氣絕之前下一場雨,植物復生,就有食物,母親有力氣,可以哺乳,嬰兒的命就能救回來。可惜,天不從人願。或者,仁慈善良的天根本足人的「想像」?如果慈愛的上帝並不存在,屬天的拯救畢竟只是虛無 —— 那麼人無緣無故的苦難,就合情合理了,

坦布爾镇尤如屈原般疾呼:「天命反側,何罰何佑」?

最近我逐漸明白,在過去二十多年的學習和研究中,我一直探尋的,始於是幾個重複的問題:歷史和文化的當世及永恆價值何在—— 不同人對這問題有何理解?「想像」和人的思想觀念有何關係?人如何在局限和困苦中,尋覓讓自己心悦誠服,甘心用一輩子追求的意義?

二、求索
高中時,教我中文和中國歷史科的葉玉樹、楊永漢老師都出身新亞研究所,受其薰陶,我愛讀先秦諸子,也似懂非懂地讀過幾本錢穆、牟宗三、余英時的通論式著作,那時當然是不求甚解。1997年我人讀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本科,受業於陳永明、鄺健行、黄子平等博通古今中西的學者,又開了眼界,囫圇吞棗地逼迫自己增長知識,仍舊喜愛讀思想哲學一類作品。學士論文我師從宗靜航老師研究《荀子》,這篇習作後來發表在浸大中文系同學畢業論文選集—— 所謂「悔其少作」確是真話—— 我二十年來都不曾重說該文,怕自己汗顏,不忍卒睹。2000 年讀碩士,我正式拜入黄千平老師門下,研究沈從文。印象頗深的是〈抽象的抒情〉的題辭:「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更記得沈從文說:「人不應該殺人」。對於小小年紀就看慣丁殺人砍頭的沈從文,是何樣的自信和感悟,讓他說出這兩段深沉且堅定的話呢?此外,在學、碩士之交,我常隨胡燕青老師練習創作,又讀了些19-20世紀的俄國、歐美小說,印象最深的是陀斯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和《卡拉馬佐夫兄弟》;也讀托爾斯泰,還以「戰爭與和平」為題寫了一組組詩。記得那時胡燕青老師說:「你一起步就看
最好的作品。」二十多年過去,我開始明白這句話的重量:那時我讀的是「人性」。在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同時,我對「宗教與科學」命題的興趣日濃,常不務正業,閱讀這範疇的著作。

導論
1. 始於現代的發現和詮釋?
──唐宋「古文運動」概念及其相關問題

2. 盛唐是否可媲美三代?
──韓愈及其同時代文人的盛唐觀

3. 鬼神、祭禮與文道觀念
──以韓愈〈潮州祭城隍神文〉等祭神文為中心

4. 李賀父諱問題之禮法及流俗考
──以韓愈〈諱辯〉及唐代嫌名律為中心

5. 孔子如何「播澤在人,廟食茲土」?
──論宋代雅樂歌詞、祭文及廟記中的「以孔子為神」

6. 宋代祭文、廟記中的城隍神論述
──兼論歐陽修的祀神與禮法觀念

7. 勿賂.國之患果不在費.賂以制勝
──三蘇〈六國論〉探賾

8. 蘇軾的氣論、文道觀與天人之辨
──從〈潮州韓文公廟碑〉出發

9. 靖康之難的成因是甚麼?
──從南渡時人的認識說起

10.《東京夢華錄》是否「著其盛,正著其所以衰」?
──兼論宋人的「華胥之夢」

馮志弘
香港浸會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香港教育大學人文學院助理院長(學術質素保證及課程)暨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範疇:唐宋文學及思想、中國文化與宗教。著有《北宋古文運動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基督宗教與中國:歷史.哲學篇》(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5)、《本地生活寫作:記憶與信仰——口述歷史、民族誌教學》(二人合著)(香港,學術專業圖書中心,2020)等,並在《清華學報》、《成大中文學報》、《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文與哲》、《人文中國學報》、《中正漢學研究》等發表學術論文逾三十篇;主持研究項目包括:「鬼神.禮法與文道觀念──以北宋文人歐陽修、曾鞏、蘇軾為中心」、「典範與世變:慶曆至熙豐年間的頌詩、誥令和禮書——以北宋詩文革新人物為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