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 Shiwei: A Reform in Thinking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王實味—文藝整風與思想改造
HKD168.00
Out of stock
Only 0 left
榮獲「香港出版雙年獎」文學及小說類別的「最佳出版獎」
王實味是五四運動中成長起來的第一代人,因為一篇雜文〈野百合花〉,使他成為延安整風的重點批判對象,有人稱他為共產黨文字獄首位有姓名的犧牲者。本書作者自2008年開始,訪談了十多位與王實味同時在延安、親歷整風的老人;這些受訪者大多是近代歷史的見證者,並且對經歷過的一連串的政治運動都有反思。 本書透過口述筆錄、檔案資料、文本解讀,以及作者新發掘的材料,比較不同的聲音和視點,了解和記錄未能被成功改造思想的王實味的意義。作為珍貴的歷史材料,本書還首次全文附錄王實味1930年發表在「托派雜誌」《展開》上的中篇小說〈三代〉,以及他轉譯並加了按語的〈列寧遺囑〉,以伺讀者。
1925年秋,三個來自不同省份的年輕人同時入讀北京大學文預科。在動盪的時局中,他們選擇了三種不同的革命道路:王實味留在黨內,胡風一直是黨的同路人,而王凡西則轉向黨的反對派。「北大三人行」這部歷史三部曲,以王實味、胡風、王凡西的生命脈絡為中心,借用紀錄片的手法,以多重視點組織材料,重塑三人之間遙遙相望又息息相關的顛沛命運,折射中國知識分子追求革命的歷史變奏,冀為讀者提供一部時間跨度大、但可讀性強的中國知識分子通史。
魏時煜很了不起,她做了一件別人無心也無力做的事情。
著名文學評論家、作家 劉再復
「整風批判,改造思想」是毛澤東發明的整治知識分子方程式,它發軔於王實味個案。本書史料豐富,考據充足,從側面揭示了中國共產黨與知識分子的歷史演變。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院長 黄煜
本書尤其形象可感,不只是王實味之冤魂在字裡行間形銷骨立,也有一整個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屈辱的陰影在狂舞、在變幻,不得超生。
香港作家、評論人 廖偉棠
王實味是五四運動中成長起來的第一代人,因為一篇雜文〈野百合花〉,使他成為延安整風的重點批判對象,有人稱他為共產黨文字獄首位有姓名的犧牲者。本書作者自2008年開始,訪談了十多位與王實味同時在延安、親歷整風的老人;這些受訪者大多是近代歷史的見證者,並且對經歷過的一連串的政治運動都有反思。 本書透過口述筆錄、檔案資料、文本解讀,以及作者新發掘的材料,比較不同的聲音和視點,了解和記錄未能被成功改造思想的王實味的意義。作為珍貴的歷史材料,本書還首次全文附錄王實味1930年發表在「托派雜誌」《展開》上的中篇小說〈三代〉,以及他轉譯並加了按語的〈列寧遺囑〉,以伺讀者。
* * *
1925年秋,三個來自不同省份的年輕人同時入讀北京大學文預科。在動盪的時局中,他們選擇了三種不同的革命道路:王實味留在黨內,胡風一直是黨的同路人,而王凡西則轉向黨的反對派。「北大三人行」這部歷史三部曲,以王實味、胡風、王凡西的生命脈絡為中心,借用紀錄片的手法,以多重視點組織材料,重塑三人之間遙遙相望又息息相關的顛沛命運,折射中國知識分子追求革命的歷史變奏,冀為讀者提供一部時間跨度大、但可讀性強的中國知識分子通史。
* * *
魏時煜很了不起,她做了一件別人無心也無力做的事情。
著名文學評論家、作家 劉再復
「整風批判,改造思想」是毛澤東發明的整治知識分子方程式,它發軔於王實味個案。本書史料豐富,考據充足,從側面揭示了中國共產黨與知識分子的歷史演變。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院長 黄煜
本書尤其形象可感,不只是王實味之冤魂在字裡行間形銷骨立,也有一整個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屈辱的陰影在狂舞、在變幻,不得超生。
香港作家、評論人 廖偉棠
作者自由思考、獨立寫作,其切入角度之新穎,表現手段又契合現代影象的特徵,故能發掘真像,還原史實,皆屬可圈可點,是一部值得一讀的好書。
天地圖書總編 孫立川
對於歷史,作者不會滿足於作純客觀的呈現,而是自始至終,帶着思考的熱情介入其中;在富於節奏的敍述中,我們可以明顯地聽到心的激跳,看到基於人本價值之上的理性判斷的閃光。
花城出版社編輯、作家 林賢治
作者將史料系統梳理,透徹剖析了王實味案的行程發展過程,力圖以個案分析為起點,展現出中國知識分子在思想改造的大背景下的群體選擇和各自的命運。本書既是一本重回歷史現場的紀實性著作,又是一本研究中國知識分子問題的現代史。
前北京三聯書店總編 李昕
作者魏時煜不僅是一位勤勉的學者,更像一位自覺的藝術創作者。她用數年時間,走訪眾多當事人、已故人物的親屬,與王實味研究中的重要學者們對話,查找散落於海內外的各類文獻,然後用她受過的敘事學訓練,將所有材料編織成一個細密的有機體。材料,而非論述和結論,賦予該書最扎實的質地。
媒體人、評論人 衛禹蘭
《王實味—文藝整風與思想改造》預告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EqwNB90c1M
RTHK 華人作家II:《被淹沒的作家》王實味 紀錄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EACKeD-kv0
ISBN
978-962-937-258-3
Pub. Date
Jul 1, 2016
Weight
0.77kg
Hardcover
476 pages
Dimension
183 x
260 mm
Subjects
我最先看到的關於王實味的文字,是收入戴晴的《梁漱溟、王實味、儲安平》一書中的〈王實味與《野百合花》〉。從寫作的角度來說,這是一篇非常動人的紀實文字,讓我看到一個與眾不同的生命歷程。我立刻找到王實味的〈野百合花〉原文,以及他早年的小說。閱讀之間,我被字裏行間的真摯與他生命的熱力所感動,當時就有衝動想要拍攝王實味的紀錄片。那時是 2008 年。今年是王實味誕生 110 周年,我很高興不但可以出這本書,還能完成一部關於王實味的紀錄片。
尋找新的材料
2008年時,溫濟澤編的《王實味冤案平反紀實》(1993)、朱鴻召編的《王實味文存》(1998)、黃昌勇編著的《王實味:野百合花》(1999)和《王實味傳》(2000),以及張均的《王實味全傳》(2000)都已出版。2000 年之後,關於王實味的論文、文章也有發表,但是新材料很少,總體上也沒有超越以上幾位作者的論述。可以說從 2000 年至今,王實味的研究似乎撞到了南墻,雖然有興趣的人仍舊很多,但因為材料發掘之難而無法繼續。
相比較胡風和王凡西,王實味的材料最少:照片只有一張;除了發表的文章之外,沒有留下書信和日記,更不要說自傳了。上面提到的兩部王實味的傳記,以西方人物傳記的標準而言,跳過了太多時間點、也缺少可靠的細節。因此在我心目中,王實味不可能有真正的「傳記」,但是他的意義卻很值得再深入探討。
因為研究年份不同,我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有機會納入到上面提到的幾位學者們未用的重要材料。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1 年首版的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一書中,對延安整風的論述有一個更加廣闊的黨史背景,因此對於王實味事件的意義提出了不同以往的問題。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3 年出版的蕭軍《延安日記》中,包括了從 1942 年 5 月 25 日到12月18日之間,蕭軍寫到王實味的十篇日記,從一個事件中人的角度,對於延安批判王實味的情況有生動而充滿情緒的描述。當同時期《解放日報》上關於王實味的文章都極盡批判、醜化之能的時候,蕭軍的文字讓我感受到作為一個真實的人的王實味。利用香港各大學圖書館的資源,我還讀到 40 年代延安《解放日報》、《中國青年》等報刊上的相關文章,陳學昭、舒湮、趙超構等人寫的關於延安的報導,讀到王實味的北大同學好友王凡西在香港發表和未發表的關於王實味的文字,並且找到了王實味 30 年代的翻譯過的西方文學作品,閱讀了他的「譯者序」和其他人的序文。
尋找新的材料
2008年時,溫濟澤編的《王實味冤案平反紀實》(1993)、朱鴻召編的《王實味文存》(1998)、黃昌勇編著的《王實味:野百合花》(1999)和《王實味傳》(2000),以及張均的《王實味全傳》(2000)都已出版。2000 年之後,關於王實味的論文、文章也有發表,但是新材料很少,總體上也沒有超越以上幾位作者的論述。可以說從 2000 年至今,王實味的研究似乎撞到了南墻,雖然有興趣的人仍舊很多,但因為材料發掘之難而無法繼續。
相比較胡風和王凡西,王實味的材料最少:照片只有一張;除了發表的文章之外,沒有留下書信和日記,更不要說自傳了。上面提到的兩部王實味的傳記,以西方人物傳記的標準而言,跳過了太多時間點、也缺少可靠的細節。因此在我心目中,王實味不可能有真正的「傳記」,但是他的意義卻很值得再深入探討。
因為研究年份不同,我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有機會納入到上面提到的幾位學者們未用的重要材料。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1 年首版的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一書中,對延安整風的論述有一個更加廣闊的黨史背景,因此對於王實味事件的意義提出了不同以往的問題。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3 年出版的蕭軍《延安日記》中,包括了從 1942 年 5 月 25 日到12月18日之間,蕭軍寫到王實味的十篇日記,從一個事件中人的角度,對於延安批判王實味的情況有生動而充滿情緒的描述。當同時期《解放日報》上關於王實味的文章都極盡批判、醜化之能的時候,蕭軍的文字讓我感受到作為一個真實的人的王實味。利用香港各大學圖書館的資源,我還讀到 40 年代延安《解放日報》、《中國青年》等報刊上的相關文章,陳學昭、舒湮、趙超構等人寫的關於延安的報導,讀到王實味的北大同學好友王凡西在香港發表和未發表的關於王實味的文字,並且找到了王實味 30 年代的翻譯過的西方文學作品,閱讀了他的「譯者序」和其他人的序文。
第一章 北大戀愛風波
第二章 海上賣文生涯
第三章 紅星照耀延安
第四章 歌頌抑或暴露
第五章 兩篇惹禍雜文
第六章 由座談而批判
第七章 從自由到沉寂
第八章 中外記者穿梭
第九章 命斷塵埃不落
第十章 思想改造之難
第二章 海上賣文生涯
第三章 紅星照耀延安
第四章 歌頌抑或暴露
第五章 兩篇惹禍雜文
第六章 由座談而批判
第七章 從自由到沉寂
第八章 中外記者穿梭
第九章 命斷塵埃不落
第十章 思想改造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