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rstanding China’s Economic Success: What’s Next in Reform?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中國改革新理念
Author / Editor
HKD168.00
In stock
Add to Wish List
「我始終認為,社會科學家最重要的職責是通過創造和傳播知識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觀念。中國必須堅持正確的理念並繼續在自由化的軌道上前進。」—張維迎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計劃經濟的理念確立了中央計劃體制,卻把國民經濟拖入崩潰的邊緣。七十年代末,鄧小平的理念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旅程,並從中取得巨大成就。無可否認,在經濟發展上,中國只用了數十年的時間便能與西方發達國家媲美。

有兩個觀點可用來解釋這一成就,前者是中國模式論;後者是普世模式論。而在西方人看來,中國模式論實際上即是國家資本主義,與市場經濟不相容。在這,如何解讀成就的背後原因將至關重要,因為中國未來的道路該如何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相信哪一種解釋。

張維迎以見解獨特的研究見長。本書集合了他多年來對中國經濟的研究心得,共分為四部分,主要透過講述理念、法治和自由的重要性,呈現出國家的成功取決於領導人的改革理念,並指出政府、資本家、企業家等須各司其職才能令國家進步和持續創新。
ISBN
978-962-937-624-6
Pub. Date
Dec 15, 2023
Weight
0.5kg
Paperback
332 pages
Dimension
145 x 210 mm

序言

人們通常認為,事實勝於雄辯。但在《致命的自負》一書中,哈耶克告誡我們,事實本身並不能告訴我們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而我們有關什麼是合理的、正確的、善的糊塗觀念,會改變事實及我們生活於其中的環境,甚至摧毀我們的文明。

當前有關中國道路的爭論證明,哈耶克的話真是至理名言。

中國在過去四十年改革開放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無人否認。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就走過了西方世界幾百年走過的路,這也是事實。但在如何解釋這一成就的問題上,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甚至存在着尖銳對立的兩種不同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中國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為中國走了一條不同於西方發達國家的獨特道路:威權的領導體制,強大的政府干預,龐大的國有企業,有效的產業政策。與此相反的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中國的成功靠的是市場的力量、私有企業的發展和企業家隊伍的崛起,與西方發達國家曾經走過的路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前一種觀點可以稱之為「中國模式論」,後一種觀點可以稱之為「普世模式論」。普世模式論並不否認中國有自己的特色,正如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色一樣,但認為這些特色只是事實,與其說是中國成功的原因,不如說是需要通過不斷改革解決的問題。

中國未來的道路怎麼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相信哪一種解釋。如果我們相信「中國模式論」的解釋,中國就會走回頭路:進一步強化威權領導,增加政府的權力,擴大國有部門,不斷用產業政策指導經濟。結果是,過去幾十年市場化改革的成果將被逐漸摧毀。

如果我們相信「普世模式論」的解釋,中國將會繼續在市場化和法治化的道理上前行,國有部門不斷收縮,私營經濟不斷擴展,企業家精神得到更有效的發揮,中國一定能成為一個自由、民主、法治的市場經濟國家。

我自己相信「普世模式論」的解釋。在我看來,「中國模式論」不僅不符合事實,而且是有害的。它從靜態的橫向比較得出錯誤的結論,沒有理解市場化是一個過程。對經濟增長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一個經濟體現在處於什麼樣的市場化水平,而是它向什麼樣的方向邁進。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政府在經濟發展中起的作用確實大得多,市場遠沒有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作用。但這不是過去四十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遠高於西方發達國家的原因。恰恰相反,中國經濟增長率之所以高,是因為改革開放使得中國有機會利用了發達國家過去三百年積累的技術,這些技術之所以存在,是因為西方發達國家比我們更早地實行了自由經濟體制。正如哈耶克曾經指出的,正是那些經由發達國家耗費大量經費、時間、精力等而形成的免費賜予性知識,使得一些後發國家能在幾十年內就達到西方國家耗用數百年才能達到的物質生活水平。中國的快速進步寄生於西方世界業已取得的成就。但這絕不意味着對後發國家來說,自由是無關緊要的。如果沒有市場化改革和企業家精神的釋放,中國不可能真正利用好西方世界積累的技術。改革前後的對比就說明了這一點。

中國在經濟發展上所取得的成就令每個中國人倍感自豪,但最近十來年,由於受「中國模式論」的誤導,中國在意識形態、觀念和政策上發生了一些逆轉。中國目前在國際關係中面臨的困難也與「中國模式論」有關。在西方人看來,所謂的「中國模式」實際上就是「國家資本主義」,它與市場經濟不相容,因而不能任其發展;這非常令人擔憂。

特別是,隨着中國與發達國家差距的縮小,中國的「後發優勢」正在耗竭。如果我們把中國過去四十年的成就歸因於中國獨特的道路,後發優勢終將被楊小凱先生曾經警告過的「後發劣勢」取代。避免陷入「後發劣勢」的唯一辦法是在已有經濟改革的基礎上,推進政治民主化和法治化。如果沒有政治民主化和法治化改革,不僅經濟市場化不可持續,業已取得的經濟市場化成就也不可能維持。

我始終認為,社會科學家的一個重要職責是通過創造知識和傳播知識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觀念。在過去的十多年裏,我在多次公開演講和多篇文章中呼籲,中國必須堅持正確的理念,繼續在自由化的軌道上行進,不走回頭路。我從中挑選出34篇彙集成本書,以「中國改革新理念」作為書名。
全書分為四編,各編的核心思想如下。

第一編「理念的力量」:人的行為不僅受利益的支配,而且受理念的支配。正確的理念利人利己,錯誤的理念害人害己。人類歷史上許多災難都是錯誤的理念導致的。民族主義也是一種理念,它可能將一個國家拖入深淵。如果理念戰勝利益,既得利益者也可以變成改革者。不知道自己的無知,會讓人犯致命的錯誤。自由的價值之一是使得「皇帝的新衣」中的那個小男孩少些說真話的恐懼,有助於打破「人眾無知」均衡,減少由錯誤信念和非理性行為導致的災難。

第二編「中國改革中的理念與領導力」:一個國家走什麼樣的道路,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領導人的理念和領導力。鄧小平有正確的理念和強的領導力,因而帶領中國走上了市場化的改革道路。鄧小平最大的智慧就在於知道自己的「無知」,承認自己的「無知」。他相信市場經濟才是實現民富國強的康莊大道,並選擇了「摸着石頭過河」的漸進式改革道路。中國改革面臨的一個挑戰是,官僚系統的逆向淘汰使得有理念、敢擔當的政治家愈來愈少。中國的改革要取得最終成功,必須擺脫「中國模式」的觀念陷阱。

第三編「市場中的企業家」:「中國模式論」對中國經濟的誤讀與主流經濟學的新古典範式有關。主流經濟學的「市場失靈」理論為政府干預市場提供了錯誤的理論依據。在新古典範式的確定性世界裏,決策就是計算,企業家沒有用武之地。真實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最重要的決策不是基於硬數據的計算,而是企業家靠想像力、直覺、默性知識做的判斷。企業家是創新的泉源。政府既代替不了企業家,也代替不了資本家。中國現在的體制適合套利,不適合創新。用產業政策推動創新注定會失敗。唯有法治國家才可能成為創新型國家。共同富裕現在是中國政府追求的一個目標,但我們必須認識到,企業家是創造財富的主要推動力,普通民眾是市場經濟的最大受益者,沒有企業家,就不可能有共同富裕。

第四編「法治中國與個人自由」:中國離真正的法治社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法治不等於律法之治。法治社會以法律的合理性和正當性為前提;法律不符合天理,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法治的目的是保護個人的自由和權利,中國的改革必須從功利主義轉向權利優先。追求自由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只有自由,才有創新和進步。經濟自由並不必然導向政治自由。要有真正的政治自由,我們還必須付出更為艱辛的努力。

上世紀50年代,計劃經濟的理念導致了中央計劃體制的確立,把國民經濟一步一步拖入崩潰的邊緣。「文革」結束後,鄧小平的理念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征程,讓大部分中國人擺脫了貧窮。未來的中國究竟走向何方,中國人能否活得更有尊嚴,取決於我們現在相信什麼,不相信什麼。

如果我在本書中表達的觀點能得到愈來愈多的人的認同,我相信,不論過程多麼漫長和曲直,中國有希望變成一個自由、民主、富強的國家。

張維迎
2023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