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ories and Practical Ideas of Integrated Services for At-risk Youth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違規路段—高危青少年服務理論與實踐
Author / Editor
HKD120.00
In stock
Add to Wish List
離家出走、輟學、濫藥、毆鬥、未婚懷孕; 每個年代的青少年問題也有所不同,但對從事外展或青少年服務的社工而言,這些面對不同行為問題的青少年,都是身陷軌道邊緣、有明顯違規行為的「高危青少年」。

事實上,青少年問題自70年代開始已廣為社會各界關注,外展社工服務也隨之而發展起來。香港遊樂場協會是香港最早提供外展服務的機構之一。本書結集二十多位協會資深社工多年來的前線工作經驗,分別探討暴力、離家出走、愛情、吸毒、輟學、黑社會活動等青少年面對的問題,目的是整理與青少年違規、犯罪行為相關的理論與經驗,期望深入了解高危青少年的需要、困難,與所有關心青少年的朋友一同分享。

面對成長過程中種種的困難或挑戰,青少年容易偏離傳統系統,如何讓這些高危青少年在面對危機時仍能得到協助,避免踏上嚴重越軌、甚至違法的道路,除了是外展社工關注的問題外,也是任何關心青少年福祉的社會人士所要了解的。本書是他們必須閱讀的參考書籍。
ISBN
978-962-937-151-7
Pub. Date
Jul 1, 2008
Weight
0.37kg
Paperback
240 pages
Dimension
152 x 229 mm
社會服務的出現和存在,與當時的社會需要有重大關係。在70年代的香港,青少年犯罪問題嚴重,社會上讓他們發展潛能、解決問題,甚至消耗精力的資源不多,整體社會的消費能力亦偏低。當政府接納香港中文大學吳夢珍博士在《青少年犯罪成因調查研究報告書》(1975)建議之三項新服務後(即外展社會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家庭生活教育),香港遊樂場協會(以下簡稱協會)迅速作出回應,成為最早提供外展服務的八間機構之一,並成立四支外展社會工作隊,將人力資源重點投放在高危青少年身上。外展社工扮演「守門員」的角色,緊守社會的軌道邊緣,接觸較為疏離傳統體系的年青人,讓他們在面對危機時仍能得到協助,避免因各種不利因素影響而踏上嚴重越軌、甚至違法的道路。

協會社工一直秉承這種主動、具承擔的服務精神,對高危青少年服務發展繼續扮演積極參與的角色,成功在服務轉型或新開辦高危青少年服務時晉身為一份子。

外展服務發展至90年代中,曾經因為主流青少年服務轉型為綜合模式,而被歸納於強調「一站式服務」的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內;然而,協會社工憑著紮實的前線經驗、具理據的專業意見,聯同其他服務機構向政府重新提出街頭工作之獨特性和存在需要,積極爭取成立地區外展社會工作隊,將服務焦點放在有明顯違規行為、生活方式脫離主流規範、與黑社會次文化有緊密連繫的青少年身上,最終得到政府的正面回應,於2002年成立油尖旺地區外展社會工作隊。協會又曾回應社會大眾對深宵流連街頭青少年的關注,分別在多個地區發動同工參與深宵外展試驗計劃,探討青少年於深宵時分的服務需要。協會社工的積極行動,讓他們能成功於2001年成功在兩區開展深宵外展工作隊。

協會社工又嘗試發掘處於服務夾縫、或較少接受社福機構跟進的青少年服務對象。早於90年代初,協會社工已關注到,輟學生在接近離校之際往往欠缺專責社工提供連貫的跟進服務,以致輟學後迅速陷於更不利處境,容易令問題進一步惡化。因此,協會社工特別構思非資助計劃「非常學堂」,以「中轉站」形式為輟學生提供重返校園或投身社會前的裝備訓練和輔導服務,協助輟學生重新抖擻上路。另外,協會社工又注意到,在其服務範圍內因犯上輕微罪行而被警司警誡的青少年,如欠缺有系統而目標明確的跟進計劃作背後支援,他們未必能擅用自新機會,或者積極面對本已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故此,縱使當時未有政府資助的資源,協會社工亦主動接觸警方,提出調度專責人手跟進警司警誡令個案的建議,在開展工作後獲得警方的認同和支持,最後亦在2001年獲正式資助,於東九龍區負責「新境界社區支援服務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