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ft and Delinquency - Juvenile Crime Preven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in Chinese)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盜與罪─青少年犯罪預防理論與對策
Author / Editor
HKD120.00
In stock
Add to Wish List

據警方統計數字,過去10年,在所有因犯案而被捕的人士當中,干犯偷竊罪行的佔三至四成,但10-15歲被捕人士中,犯偷竊罪的卻達五成;似乎,偷竊在兒童及青少年罪行中頗為普遍。


都說偷竊行為由貪念而起,然而徒有貪念動機,不足以令個人走上犯罪之路。本書作者透過與30位青少年偷竊者進行訪談,並成功以問卷方式向200位同類對象收集資料,深入剖析青少年面對犯罪誘惑時的外在環境及內在心理因素,並探討他們在何種情況之下會繼續或放棄偷竊行動,從而制定相應的預防對策。


偷竊容或始於一時的貪念,但行動本身卻是經過「理性」考慮的,期間可經驗高達15個「抉擇點」,青少年並非不能自主。書中提出的預防犯罪對策,涉及環境、生活模式及個人思想的改變及重整。了解青少年偷竊行為的同時,這些對策的有效施行或許才是家長、教育工作者、社工輔導員,以至各界人士的真正挑戰所在。

ISBN
978-962-937-150-0
Pub. Date
Jun 1, 2008
Weight
0.38kg
Paperback
248 pages
Dimension
143 x 210 mm
曾有一位友人問我:「你為甚麼要寫偷竊這些微不足道的罪行?幹嗎不寫一些變態殺手或童黨燒屍案等較轟動的題材!若你願意寫這些題材,一定會一夜成名吧!」面對這位友人連珠炮發式的發問,我只有一笑置之。我很想告訴他,若我想成名的話,早在10年前當我親身到監獄,訪問那幾位參與童黨燒屍案的青少年之後,抓緊機會便成了。友人的着眼處對我來說倒也是其次。我所着眼的是所寫的內容是否可以對的所身處的社會起一些積極的作用。

事實上,很多干犯嚴重罪行的人,在年幼時也曾犯下一些「毫不起眼」的罪行,偷竊便是其中之一。我想:若我們想及早預防青少年走上不歸路,便要從他們早期所干犯的罪行入手。青少年偷竊是可以預防的,而促成這類罪行的發生,並非只有犯罪者一人。為甚麼我會這樣說?當你閱畢此書,你便明白一切。

盜竊罪行在香港一直受人關注,不單因為它是一種罪行,更因為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據警方的統計,2006 年涉及盜竊罪行的損失金額為 984,796,327;於過去10 年,在所有因犯案而被捕人士當中,干犯偷竊罪的佔三至四成,在被捕的10 至15 歲人士當中,犯偷竊的更佔五成。
過去20年,本地不少學者探討青少年犯罪行為(包括偷竊行為),他們大多把研究重點放在犯罪者高危的背景因素,例如:家庭功能失調(family dysfunction)、社會依附系統(social attachment)、來自學校的壓力(school pressure)(Ng et al., 1975; Chow, Tang & Chan, 1987)、青少年幫團次文化(gang subcultures)(Lo, 1984)、不良朋輩之影響(Davis, Tang & Ko, 2004; Ngai & Cheung, 2005; Ma, Cheung & Shek, 2007)等;也有學者提倡恥觀重整(shame re-integration)(Wong, 1996)。然而,我認為着眼於犯事者的高危因素,對於了解罪行的發生仍有不足。

因此,在本書中,我不會就青少年偷竊者的犯罪背景成因再作研究,反之,會嘗試探討青少年在犯罪過程中如何作出抉擇,以及在何種情況之下繼續或放棄行動。事實上,近二三十年,提倡犯罪預防的海外學者均着眼研究犯罪者的作案過程及當中的抉擇(例如:Bennett & Wright, 1984; Carroll & Weaver, 1986; Fleming, 1999; Wright & Decker, 1994),然而這些西方研究結論及概念是否可以套用在香港這個華人社會仍然有待驗證。近年,台灣亦有學者以犯罪預防角度分析偷竊行為(Yeung & Ho, 2003; Hou, 2003),但香港則仍然少有學者探討。

我在 2003 至 2006 年期間分別與 30 位青少年偷竊者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及後又以問卷訪談方法,成功向 200 位同類對象收集資料,本書便是以有關的研究資料為基礎作出整合,並盡可能將有關的研究數據保留,目的是希望將我對「香港青少年偷竊者的抉擇」這一課題的研究所得,與所有學術界的朋友、家長、老師、青少年工作者,以及關心年青人的社會大眾一同分享,藉以一同制定相應的預防對策。

李紫媚
2008年5月
第一章   犯罪預防
第二章   香港偷竊犯罪趨勢及現況
第三章   青少年偷竊過程中的選擇與猶豫
第四章   青少年偷竊行為是個人選擇還是群體選擇
第五章   青少年偷竊過程中的理性程度
第六章   青少年偷竊過程中的合理化手法
第七章   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