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ason of State and the Good Polity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國家理性與優良政體—關於「中國問題」的「中國意識」
HKD228.00
In stock
本書輯文二十九篇,概分為「歷史時刻」、「政治秩序」、「政制進程」、「社會基礎」四輯,每輯七八篇文字,分別從晚近世界體系視野中,省思大時代中的「中國問題」,着力在義理層面追尋政治秩序之可欲與可能,圍繞理想的政治秩序,追問自由民主如何在中國落地,最後說明沒有民主就沒有法治的必然發展路向。作者一再強調,中國「第三波改革開放」到了最後臨門一腳的時刻。在此,最為重大的事件,也是最為深刻的變革,就是民主政治可能正在敲門,或者,正在用腳急急踢門。作者又重申,這個叫做「中國」的家國天下,是14億國民分享的公共家園,而非一黨一派、一家一姓的私產,更非憑藉強力攫取、代代承繼的所謂江山。打江山、坐江山、保江山,早已是不合時宜的王朝政治心理。
本書作者以切實學理脈絡為基礎,梳理、分析、審視「中國問題」,瞻前顧後,觀點開明而慎重,發人深省。
ISBN
978-962-937-309-2
Pub. Date
Jul 1, 2017
Weight
1.1kg
Hardcover
680 pages
Dimension
152 x
229 mm
Subjects
本書同名舊版,曾由法律出版社刊行,輯文二十篇,概分四輯。實際出版時,只保留十二篇,成一小冊。此番新刊承蒙城大出版社朱國斌教授准允,保留了初編所收論文外,並增收論文九篇,合共二十九篇,循其舊例,依其內涵,仍然分列四輯。舊版礙於「意蒂牢結」而遵命刪除文字,亦且恢復,則行文義理,庶幾不致上氣不接下氣。較諸原版,篇幅既有增擴,面向多所拓展,內涵亦望充盈,汗青頭白,不枉經年伏案用功,也不致太過對不住讀者諸君。
就體裁而言,總體以觀,其規制,其風格,既非學院高頭講章,亦非一般時論。毋寧,介於二者之間,但凡持論推理,則以切實學理脈絡為基礎,旨在彰顯思想在將自己現實化進程中可能具有的闡釋力。而於省思這個時代的社會、法政與思想症狀中,展現一己思考可能牽連縱橫之更為縱深歷史背景,於體會世態人心中為人生發聲,在觀照時間長河的翻轉流變之際,為此時代作證。
具體而言,每輯七八篇文字,其內容主旨,大致可以分述如次:
輯一「歷史時刻」,在晚近世界體系視野中,徜徉於革命、立憲與國家理性諸端,考察其內在關聯,省思大時代中的「中國問題」,追問和憧憬漢語學思對於「中國問題」的體系性解釋,從而,理解現代世界及其文明秩序創生背景下這個叫做「現代中國」的超大規模共同體的誕生過程。其間,優良政體允為犖犖大端,源自文明勁道,而近代中國超逾一個半世紀的文明大轉型,糾纏於並依舊逃不脫「古今中西」這一既定大格局,則當下時代,一個收束時段,「臨門一腳」,嗟乎難矣。所謂國族天命,華夏吾邦,走著瞧,其唯此乎。
輯二「政治秩序」,顧名思義,著力在義理層面追尋政治秩序之可欲與可能,特別是它與良善生活的關聯。畢竟,人類群居為生,則維繫團體生活,首需和平共處。而這就是政治,普天之下最大的政治。和平共處以公平正義為前提,仰賴於優良政體。正是在此,古今中外,俗世人群,頓挫既巨,苦惱多矣。先秦諸子,希臘先賢,其傷心應對,苦心焦慮,而多所揭示的一個古典政治哲學意識,也是一個永恆的人類元問題,不外乎就是有限理性的芸芸眾生,如何獲得優良政體,比如,王道政治;進而,以此作為體制支撐,維繫人世的安寧與和平。換言之,全體公民在政治上和平共處,從而分享這一方水土,這才活得下去;進而,可能活得好,活得更好。此為人世義理與人生情義。而作為政治的最高標準,可能,也就是人類在自我組織安排進程中所能發揮的政治極致了。說到底,這天下,原是億萬國民分享的公共家園,則「立憲民主、人民共和」就是當代的王道政治。在此,以文明立國,以自由立國,要求重申共和國這一偉大理念。其間樞機,總括近世東西的生聚教訓,概莫「主權在民,治權在賢;政權為主,政府為客;授受以公,臨治以法」,凡此二十四字治道箴言也哉。
就體裁而言,總體以觀,其規制,其風格,既非學院高頭講章,亦非一般時論。毋寧,介於二者之間,但凡持論推理,則以切實學理脈絡為基礎,旨在彰顯思想在將自己現實化進程中可能具有的闡釋力。而於省思這個時代的社會、法政與思想症狀中,展現一己思考可能牽連縱橫之更為縱深歷史背景,於體會世態人心中為人生發聲,在觀照時間長河的翻轉流變之際,為此時代作證。
具體而言,每輯七八篇文字,其內容主旨,大致可以分述如次:
輯一「歷史時刻」,在晚近世界體系視野中,徜徉於革命、立憲與國家理性諸端,考察其內在關聯,省思大時代中的「中國問題」,追問和憧憬漢語學思對於「中國問題」的體系性解釋,從而,理解現代世界及其文明秩序創生背景下這個叫做「現代中國」的超大規模共同體的誕生過程。其間,優良政體允為犖犖大端,源自文明勁道,而近代中國超逾一個半世紀的文明大轉型,糾纏於並依舊逃不脫「古今中西」這一既定大格局,則當下時代,一個收束時段,「臨門一腳」,嗟乎難矣。所謂國族天命,華夏吾邦,走著瞧,其唯此乎。
輯二「政治秩序」,顧名思義,著力在義理層面追尋政治秩序之可欲與可能,特別是它與良善生活的關聯。畢竟,人類群居為生,則維繫團體生活,首需和平共處。而這就是政治,普天之下最大的政治。和平共處以公平正義為前提,仰賴於優良政體。正是在此,古今中外,俗世人群,頓挫既巨,苦惱多矣。先秦諸子,希臘先賢,其傷心應對,苦心焦慮,而多所揭示的一個古典政治哲學意識,也是一個永恆的人類元問題,不外乎就是有限理性的芸芸眾生,如何獲得優良政體,比如,王道政治;進而,以此作為體制支撐,維繫人世的安寧與和平。換言之,全體公民在政治上和平共處,從而分享這一方水土,這才活得下去;進而,可能活得好,活得更好。此為人世義理與人生情義。而作為政治的最高標準,可能,也就是人類在自我組織安排進程中所能發揮的政治極致了。說到底,這天下,原是億萬國民分享的公共家園,則「立憲民主、人民共和」就是當代的王道政治。在此,以文明立國,以自由立國,要求重申共和國這一偉大理念。其間樞機,總括近世東西的生聚教訓,概莫「主權在民,治權在賢;政權為主,政府為客;授受以公,臨治以法」,凡此二十四字治道箴言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