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的慷慨資助,使這項為期兩年關於尖沙咀海濱發展歷史,橫跨集體記憶、歷史建築保育、商業史、城市綠化等課題的前瞻性研究項目能夠成功落實。香港樹仁大學大學研究總監陳蒨教授對這個研究項目的寶貴的建議和真摯鼓勵,筆者尤為感激!繼筆者早前所著的《戰後新界發展史》後,「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再次大力支持是次研究計劃,為我們搜集資料和口述歷史檔案提供了十分專業的協助,並借出嘉道理兄弟參與尖沙咀海濱發展項目的政府委員會及公司檔案所載的珍貴相片,讓本書刊登,誠為香港商業機構管理檔案庫中的一所專業機構,為研究者提供最竭誠的協助。香港大學孔安道紀念圖書館及香港政府檔案處是「香港研究」的兩座「寶山」,能獲得其專業人員的協助,筆者銘感於心。研究團隊尤其感謝二十多位在尖沙咀海濱長年工作、生活及遊覽的人士接受口述歷史訪問,他們無私的分享,補充及訂正了文字歷史紀錄,是當代第一身的經歷及無可取代的寶貴紀錄。筆者十分感謝研究團隊成員嘉柏權、蔡青慧、許宇琪、陳銘洇及陳諾婷協助進行檔案資料搜集和口述歷史訪問等艱辛工作,令是次研究項目能在短時間內順利完成。筆者亦很感謝匿名評審的寶貴意見,這才注意到需要補充尖沙咀海濱雖為人所熟識,但從未有完全整理的戰後發展歷程的部分。
尖沙咀海濱曾經是香港海陸空交通的樞紐,自1960年代起先後成為九龍半島以至整個香港的旅遊、消費、商業、文化和康樂活動中心的龍頭,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但筆者開展這項研究和寫作項目,並不單純因為要進行一項重要的學術研究—尖沙咀海濱讓香港由純海港城市,轉變為多元化以海濱為中心(包含尖沙咀、中環、灣仔及觀塘海濱)的商業、旅遊和消費服務的國際都會—同時亦源於個人的生活經歷。筆者作為久居新界30年的「鄉下人」,在西鐵尚未開通至尖沙咀及尖東的年代,乘搭九巴前往尖沙咀海濱,就是為了到訪當時仍位處星光行的商務印書館尖沙咀圖書中心(今日的同一位置變成了誠品書店)、海港城尚未結業的葉壹堂、位於樂道數十年不變的辰衝書店,以及位於尖東的香港歷史博物館。如此「正經」的遊歷過程,對尖沙咀海濱的感受不免流於片面。然而,想不到在十多年後查找尖沙咀海濱的相關歷史文獻檔案時,發現當年憑「直覺」由彌敦道走到海防道,穿過海港城商場前往星光行和尖沙咀天星碼頭的路線,早已在1960年代發展海運大廈人士的規劃之中!
2011年和現時的太太剛起情愫,不免跟隨幾十年香港情侶的腳步,走遍尖沙咀海濱和尖東一帶。第一次約會的地方是香港科學館,我們還在華懋戲院、帝苑酒店的餅店、星光大道、藝術博物館內望向海港的「梳化」、海港城近天星碼頭的行人長廊,留下不少回憶。三年後籌備婚禮,半島酒店最低消費的婚宴套餐十分吸引,但宴會廳面積太小,實在無法容納所有親朋戚友。別無他法,只可以選擇在尖東舉行婚宴,也在尖東海濱長廊拍婚照留倩影,意外地對尖東1990年代至今不變的金光閃爍建築物群留下刻骨銘心的印象。
The History, Development and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Tsim Sha Tsui Seafront
HKD168.00
In stock
尖沙咀海濱曾經是香港海陸空交通的樞紐,1960年代起逐步成為九龍半島以至整個香港的旅遊、消費、商業、文化及康樂活動中心的龍頭。1970年代,香港政府更發展尖沙咀為文化中心,尖沙咀海濱的文化設施包括香港文化中心、太空館、博物館等,較中環更多元化。
時至今日,尖沙咀海濱仍然是市民及遊客常到之處,其承載了豐富的歷史和大眾記憶,也是代表着香港的文化符號。本書引用了不同的檔案資料及珍貴的圖片,詳細記述尖沙咀海濱的歷史變遷,闡述從公用九龍倉碼頭到今日海港城的發展,並討論尖沙咀海濱和尖沙咀東部為什麼滿載了如此大量的集體記憶。
時至今日,尖沙咀海濱仍然是市民及遊客常到之處,其承載了豐富的歷史和大眾記憶,也是代表着香港的文化符號。本書引用了不同的檔案資料及珍貴的圖片,詳細記述尖沙咀海濱的歷史變遷,闡述從公用九龍倉碼頭到今日海港城的發展,並討論尖沙咀海濱和尖沙咀東部為什麼滿載了如此大量的集體記憶。
ISBN
978-962-937-421-1
Pub. Date
Jul 19, 2019
Weight
0.5kg
Paperback
216 pages
Dimension
170 x
220 mm
Subjects
Book Review
第一章 尖沙咀海濱的歷史變遷
第二章 從公用到私用的發展 : 九龍倉碼頭到今日的海港城
第三章 海濱日常生活 : 閒暇與繁華
第四章 集體記憶 : 保留?保育?
結語 尖沙咀海濱未來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