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istory, Context and Reality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Hong Kong Basic Law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憲法與基本法— 歷史、文本與現實
HKD168.00
In stock
自1997年香港回歸以來,《中國憲法》與《香港基本法》的關係一直備受爭議,「一國兩制」的憲法意義也面臨各方的質疑和挑戰,部分人甚至不承認憲法適用於香港,以基本法架空憲法。有見及此,研究憲法與基本法的關係變得至關重要,因為它影響着基本法與「一國兩制」的實施。
本書收錄了憲法與基本法研究專家韓大元教授的文章,分別從歷史、文本和現實的角度探討有關「一國兩制」、基本法與憲法的問題。全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探討基本法起草過程中的憲法與基本法,深入闡述了基本法的起草過程、憲法與基本法關係的源起、脈絡與框架,以及憲法在香港和澳門基本法制定過程中的作用;第二部分討論基本法文本中的憲法與基本法,仔細分析憲法與基本法中個別詞彙的規範內涵,如基本法第 條和第 條的規範,並且就香港特首任命權和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定進行剖析;第三部分以憲法、基本法和特別行政區的憲制秩序為主題,深入分析憲法的效力、基本法的性質與地位,以及憲法、基本法和國家的關係;第四部分討論基本法在特別行政區的實施,評論有關「一地兩檢」司法覆核判決、《禁止蒙面規例》案判決、完善選舉制度《決定》及新選制下立法會的各項議題。
本書旨在為基本法和憲法研究提供一個平台,為學人搭建交流的園地,也讓讀者從歷史、文本和現實的角度,思考基本法與憲法的關係。
本書收錄了憲法與基本法研究專家韓大元教授的文章,分別從歷史、文本和現實的角度探討有關「一國兩制」、基本法與憲法的問題。全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探討基本法起草過程中的憲法與基本法,深入闡述了基本法的起草過程、憲法與基本法關係的源起、脈絡與框架,以及憲法在香港和澳門基本法制定過程中的作用;第二部分討論基本法文本中的憲法與基本法,仔細分析憲法與基本法中個別詞彙的規範內涵,如基本法第 條和第 條的規範,並且就香港特首任命權和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定進行剖析;第三部分以憲法、基本法和特別行政區的憲制秩序為主題,深入分析憲法的效力、基本法的性質與地位,以及憲法、基本法和國家的關係;第四部分討論基本法在特別行政區的實施,評論有關「一地兩檢」司法覆核判決、《禁止蒙面規例》案判決、完善選舉制度《決定》及新選制下立法會的各項議題。
本書旨在為基本法和憲法研究提供一個平台,為學人搭建交流的園地,也讓讀者從歷史、文本和現實的角度,思考基本法與憲法的關係。
ISBN
978-962-937-658-1
Pub. Date
Jul 19, 2023
Weight
1kg
Paperback
432 pages
Dimension
162 x
228 mm
Subjects
總序
一
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實現了長期以來中國人民收回香港的共同願望」(參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序言》)。同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享有高度自治權的地方行政區域」(第12條);《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正式生效,「以保障國家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的實施」(〈序言〉)。始自這日,香港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香港回歸標誌着中國在國家統一之路上邁出了一大步。對於香港特區而言,在《基本法》載明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這些根本性原則統率之下,回歸更意味着憲制秩序的轉換與重構,以及中央與地方關係制度再造。在特區之內,「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就政府管治制度而言,基本的立法、行政、司法制度得以延續。就此而言,香港回歸取得了巨大成就,達成了歷史使命。
彈指間,香港回歸祖國已經20年了。
二
常聽說:「香港是一本很難讀懂的大書。」對一些人而言,這本書依然晦澀難懂;而對另一些人來說,這本書寫到這般田地,不讀也罷。20年後的今日,有人不斷地追問,東方之珠的「風采是否浪漫依然」?君不見,港英政府時代的制度瓶頸與問題,如貧富差距、地產霸權,今日仍揮之不去,赫然在目;特區政府又面臨着新的、尖銳的挑戰,有如北京—香港關係、行政—立法關係、管治低效、社會發展裹足不前、本土主義與港獨思潮、普通法之延續,等等。這些,我們不可能視而不見。
然而,這又是一本必須去讀的書。之於內地讀者來說,很難理解在同文同種之下,為什麼兩地人民關係仍然顯得那麼生分,其程度甚至比回歸前更甚;為什麼祖國大家庭的小兄弟還是那麼「調皮」,時不時惹得父母生氣和懊惱。而對這本書的作者─香港人─來說,儘管「本是同根生」,但就是沒有那種親密無間的感覺。
這些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改革開放造就了「製造大國」。以經濟體量觀之,中國一躍而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的確讓國人引以為傲,這就是「硬實力」。反觀香港,其GDP佔全國GDP的比重從1997年的18.45%,下跌到2016年的2.85%(《橙新聞》,2017年6月25日),斷崖式下跌,今非昔比。
若僅以「硬實力」比拼,香港早就慘敗了。然而,在一國兩制下,香港人仍然有那份執着和「制度自信」,社會仍然繁榮昌盛。而且,客觀地觀察,香港也有自己的「軟實力」(soft power)。香港人自持的核心價值是法治、廉潔政府、自由,甚至還有有限的民主。
三
香港是一本必須讀懂的書。
在內地,以學術論文發表數量為衡量依據,香港研究曾一度成為「顯學」,時間大約是在《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之後至《基本法》制定期間。及至香港九七回歸前後,也曾見研究興趣的再現。近兩三年來,在社會科學界,有關香港的研究又見興趣和出版高峰,這尤以法學界和政治學界為甚。
就《基本法》研究而言,學術成果猶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理論的繁榮不一定表現在為成就唱讚歌,在客觀上,它反映了在實踐中存在並出現了很多新問題。今時今日,學術界首先面對的宏觀課題就是《基本法》理論的體系化、深度建設及研究的應用性。
從檢視現在的學術成果可以看到,學術界目前正關注的理論性、實踐型問題包括:憲法與特區憲制秩序的形成、憲法與《基本法》的關係與互動、《基本法》變遷與政治發展之道、政治改革與中央權力、作為憲法原則的一國兩制、一國與兩制的關係、全面管治權與中央監督權之確立與行使、一國兩制與新型中央與地方關係模式、統一與多元之下中央與地方關係、特區管治與《基本法》、《基本法》之下權力分立模式、行政主導抑或三權分立、善治與行政—立法關係、《基本法》的「自足性」與全國人大常委會、《基本法》的「自足性」與香港普通法法庭、《基本法》下「雙軌制」釋法制度、本土主義及港獨思潮與《基本法》、《基本法》法理學,等等。
這些重大課題值得我們投入精力,一一闡發、澄清。
四
自1996年開始,我就在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院講授《香港基本法》及相關課程,對《基本法》研究略有心得,也希望為學術研究盡點綿薄之力。策劃出版本套「基本法研究叢書」的基本出發點及「初心」就是,多研究些問題,在理論與實踐間架設橋樑。進而言之,這也是為了學術,為了一國兩制繼續成功實踐,為了香港特區更好的未來。簡而言之,總結經驗,繼往開來。
「學術性」和「開放性」,是本叢書編輯出版所秉承的兩個基本原則。「學術性」不等於刻意追求著作的理論性、抽象性,不等於建造象牙之塔。不過,構造、解構與重構概念與理論是本叢書的使命之一。一部有質量的學術著作往往對實踐具有直接或間接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這樣的著作才有擔當,才能展現作者的使命感。至於「開放性」,具體而言,是指研究課題的開放性、研究方法的跨學科性,以及稿源的開放性。一切與《基本法》實施有關的課題都是本叢書關注的焦點,跨學科的著作尤為珍貴。叢書歡迎兩岸四地及海外作者不吝賜教、踴躍投稿,中英文著作兼收並蓄。
本叢書不敢好高騖遠,但還是志存高遠,希望為《基本法》研究提供一個共享平台,為學人搭建一個交流的園地。
最後,不能也不應該忘記的是,從策劃這套叢書的念頭一閃現開始,我就得到了來自香港和內地的傑出法律人和學者的至關重要的精神與道義支持。在此,我要特別記下對本叢書學術顧問委員會成員的真誠謝意,他們是:梁愛詩、王振民、王磊、何建宗、胡錦光、秦前紅、陳弘毅、楊艾文、韓大元。
五
香港城市大學位於九龍塘、獅子山下。在寫作本序言時,我情不自禁地想起那首耳熟能詳、由黃霑作詞、羅文演唱的名曲:《獅子山下》,不覺思緒萬千。《基本法》載明,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20年轉瞬即逝了,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在未來的30年,香港仍然會面對新的矛盾與挑戰,與此同時且重要的是,還有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更大的成功機會。香港人更應秉承獅子山精神,不斷適應變換中的新形勢、新環境,追求進步、繁榮、幸福。不忘初心,香港的前景必定是美好的。這也是我內心的深切願望。
行文至此,讓我引用一段《獅子山下》的歌詞為本序作結:
放開 彼此心中矛盾
理想 一起去追
同舟人 誓相隨
無畏 更無懼
同處 海角天邊
攜手 踏平崎嶇
我哋大家 用艱辛努力
寫下那 不朽香江名句
朱國斌
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院教授、法學博士
於九龍塘、獅子山下
2017 年 6 月 25 日子夜
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實現了長期以來中國人民收回香港的共同願望」(參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序言》)。同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享有高度自治權的地方行政區域」(第12條);《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正式生效,「以保障國家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的實施」(〈序言〉)。始自這日,香港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香港回歸標誌着中國在國家統一之路上邁出了一大步。對於香港特區而言,在《基本法》載明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這些根本性原則統率之下,回歸更意味着憲制秩序的轉換與重構,以及中央與地方關係制度再造。在特區之內,「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就政府管治制度而言,基本的立法、行政、司法制度得以延續。就此而言,香港回歸取得了巨大成就,達成了歷史使命。
彈指間,香港回歸祖國已經20年了。
二
常聽說:「香港是一本很難讀懂的大書。」對一些人而言,這本書依然晦澀難懂;而對另一些人來說,這本書寫到這般田地,不讀也罷。20年後的今日,有人不斷地追問,東方之珠的「風采是否浪漫依然」?君不見,港英政府時代的制度瓶頸與問題,如貧富差距、地產霸權,今日仍揮之不去,赫然在目;特區政府又面臨着新的、尖銳的挑戰,有如北京—香港關係、行政—立法關係、管治低效、社會發展裹足不前、本土主義與港獨思潮、普通法之延續,等等。這些,我們不可能視而不見。
然而,這又是一本必須去讀的書。之於內地讀者來說,很難理解在同文同種之下,為什麼兩地人民關係仍然顯得那麼生分,其程度甚至比回歸前更甚;為什麼祖國大家庭的小兄弟還是那麼「調皮」,時不時惹得父母生氣和懊惱。而對這本書的作者─香港人─來說,儘管「本是同根生」,但就是沒有那種親密無間的感覺。
這些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改革開放造就了「製造大國」。以經濟體量觀之,中國一躍而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的確讓國人引以為傲,這就是「硬實力」。反觀香港,其GDP佔全國GDP的比重從1997年的18.45%,下跌到2016年的2.85%(《橙新聞》,2017年6月25日),斷崖式下跌,今非昔比。
若僅以「硬實力」比拼,香港早就慘敗了。然而,在一國兩制下,香港人仍然有那份執着和「制度自信」,社會仍然繁榮昌盛。而且,客觀地觀察,香港也有自己的「軟實力」(soft power)。香港人自持的核心價值是法治、廉潔政府、自由,甚至還有有限的民主。
三
香港是一本必須讀懂的書。
在內地,以學術論文發表數量為衡量依據,香港研究曾一度成為「顯學」,時間大約是在《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之後至《基本法》制定期間。及至香港九七回歸前後,也曾見研究興趣的再現。近兩三年來,在社會科學界,有關香港的研究又見興趣和出版高峰,這尤以法學界和政治學界為甚。
就《基本法》研究而言,學術成果猶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理論的繁榮不一定表現在為成就唱讚歌,在客觀上,它反映了在實踐中存在並出現了很多新問題。今時今日,學術界首先面對的宏觀課題就是《基本法》理論的體系化、深度建設及研究的應用性。
從檢視現在的學術成果可以看到,學術界目前正關注的理論性、實踐型問題包括:憲法與特區憲制秩序的形成、憲法與《基本法》的關係與互動、《基本法》變遷與政治發展之道、政治改革與中央權力、作為憲法原則的一國兩制、一國與兩制的關係、全面管治權與中央監督權之確立與行使、一國兩制與新型中央與地方關係模式、統一與多元之下中央與地方關係、特區管治與《基本法》、《基本法》之下權力分立模式、行政主導抑或三權分立、善治與行政—立法關係、《基本法》的「自足性」與全國人大常委會、《基本法》的「自足性」與香港普通法法庭、《基本法》下「雙軌制」釋法制度、本土主義及港獨思潮與《基本法》、《基本法》法理學,等等。
這些重大課題值得我們投入精力,一一闡發、澄清。
四
自1996年開始,我就在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院講授《香港基本法》及相關課程,對《基本法》研究略有心得,也希望為學術研究盡點綿薄之力。策劃出版本套「基本法研究叢書」的基本出發點及「初心」就是,多研究些問題,在理論與實踐間架設橋樑。進而言之,這也是為了學術,為了一國兩制繼續成功實踐,為了香港特區更好的未來。簡而言之,總結經驗,繼往開來。
「學術性」和「開放性」,是本叢書編輯出版所秉承的兩個基本原則。「學術性」不等於刻意追求著作的理論性、抽象性,不等於建造象牙之塔。不過,構造、解構與重構概念與理論是本叢書的使命之一。一部有質量的學術著作往往對實踐具有直接或間接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這樣的著作才有擔當,才能展現作者的使命感。至於「開放性」,具體而言,是指研究課題的開放性、研究方法的跨學科性,以及稿源的開放性。一切與《基本法》實施有關的課題都是本叢書關注的焦點,跨學科的著作尤為珍貴。叢書歡迎兩岸四地及海外作者不吝賜教、踴躍投稿,中英文著作兼收並蓄。
本叢書不敢好高騖遠,但還是志存高遠,希望為《基本法》研究提供一個共享平台,為學人搭建一個交流的園地。
最後,不能也不應該忘記的是,從策劃這套叢書的念頭一閃現開始,我就得到了來自香港和內地的傑出法律人和學者的至關重要的精神與道義支持。在此,我要特別記下對本叢書學術顧問委員會成員的真誠謝意,他們是:梁愛詩、王振民、王磊、何建宗、胡錦光、秦前紅、陳弘毅、楊艾文、韓大元。
五
香港城市大學位於九龍塘、獅子山下。在寫作本序言時,我情不自禁地想起那首耳熟能詳、由黃霑作詞、羅文演唱的名曲:《獅子山下》,不覺思緒萬千。《基本法》載明,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20年轉瞬即逝了,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在未來的30年,香港仍然會面對新的矛盾與挑戰,與此同時且重要的是,還有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更大的成功機會。香港人更應秉承獅子山精神,不斷適應變換中的新形勢、新環境,追求進步、繁榮、幸福。不忘初心,香港的前景必定是美好的。這也是我內心的深切願望。
行文至此,讓我引用一段《獅子山下》的歌詞為本序作結:
放開 彼此心中矛盾
理想 一起去追
同舟人 誓相隨
無畏 更無懼
同處 海角天邊
攜手 踏平崎嶇
我哋大家 用艱辛努力
寫下那 不朽香江名句
朱國斌
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院教授、法學博士
於九龍塘、獅子山下
2017 年 6 月 25 日子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