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Economic Cooperation Program: Conflict and Compromise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大湄公河次區域地緣經濟角力:衝突與調和
Author / Editor
HKD128.00
In stock
Add to Wish List
1980年代末冷戰終結,在以合作取代對抗的國際氛圍下,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於1992年展開,宗旨是加強次區域國家的經濟聯繫,提高次區域的競爭力,促進次區域經濟和社會的共同發展。

大湄公河次區域之範圍包括柬埔寨、老撾、緬甸、泰國、越南,以及中國雲南省。由於六國國力不同,社會政經情況不同,所持的角度及利益互異,在合作上無可避免地出現衝突和協調。中國政府在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發展過程中一直扮演着推手角色;然而,日本作為亞洲開發銀行最重要的成員,也持續爭奪次區域內各項合作項目,並加強對次區域國家的「政府開發援助」,逐漸與中國形成地緣經濟競爭的對立態勢。

在中、日兩大國的較勁下,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呈現出複雜和多變的情況,本書從地緣經濟的理論視角,探討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情勢發展,以及此合作機制所面臨的機遇與發展之挑戰,冀讓讀者梗概地了解此區域的發展趨勢及各參與國的角色。

今天,大家都知道要警惕西方中心的不可靠。然而,面對未來發展或者變化的難題與機遇,我們自己可靠嗎?我們會立足在什麼視野的裏裏外外?「東亞焦點叢書」將中、日、韓加上東南亞諸國去建構開放和全球在地的東亞論述,以聚焦的主題及國際化和跨學科的寫作團隊,為培養香港以至華文世界讀者的東亞視野,以長流細水灌之溉之。
ISBN
978-962-937-410-5
Pub. Date
Mar 31, 2021
Weight
0.4kg
Paperback
136 pages
Dimension
135 x 225 mm
二次大戰後,世界局勢呈現美、蘇兩大集團(或民主對抗共產)分庭抗禮的階段。經過了四十多年的「冷戰」(Cold War),到了1989年11月德國柏林圍牆倒塌,接着蘇聯瓦解、東歐解體,世界步入了「後冷戰」(Post-Cold War)時期。冷戰與後冷戰之間的不同,是從「高階」政治(High Politics)走向「低階」政治(Low Politics)。也就是說,高階政治重視的是戰爭與和平,也就是,有關國家生存的所有事務,無論國內或國際,都很重要;而低階政治則是強調,除了國家生存重要的議題之外,其他所有事務都涵蓋在內的討論,包括經濟和社會事務,也就是,指涉國家福利的所有領域

後冷戰時期(自1989迄今),除了美國(攻打阿富汗、進軍伊拉克)和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之外,世界局勢沒有出現國際戰爭。換言之,國家之間沒有發生戰爭,而國家內的衝突、戰爭則仍繼續存在。因此,低階政治廣受重視。各國在處理國內政治、經濟事務之外,全球化(Globalization)及區域化(Regionalization)則為盛行的趨勢。就國際合作的角度而言,從冷戰時期於1947年成立的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到後冷戰時期於1995年成立的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取代GATT),國際的經貿互動隨着多次的談判而有了進展。可是杜哈(Doha,也譯多哈)回合貿易談判從2001年開始,經過多次協商但觸礁,2006年正式中止,並於2007年正式宣佈破局。至於區域化所促成的區域性經濟性合作或貿易協議(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則如雨後春筍般地增多和擴大,且種類大致可分為四類:關稅同盟、自由貿易協定、部分範圍協定、經濟整合協定。例如,1990年時有50個執行中的貿易協定,到了2017年則有超過280個區域貿易協定。

國際關係理論中,三大理論盛行:新現實主義強調權力;新自由主義着重制度;而建構主義則着重分析認同。新現實主義主張,在無政府狀態下,自立救濟是唯一可靠的方式,追求權力以保障國家利益與安全是生存的不二法則。而權力平衡則是世界穩定最好的原則。新自由主義雖同意權力的重要性,但透過制度的建立與維持,才能確保世界和平,因為國際制度對成員具有約束力,任何國家違反制度的規定或協議,則會遭到集體的制裁。至於建構主義則認為,國際無政府狀態是國家所造成的,也就是說,各國如何看待自己和對方,在互動過程中,可能產生集體的認同或彼此的敵意,所以,建構學派的亞歷山大 • 溫特(Alexander Wendt)說:「敵意或善意是彼此了解的函數」。

第1章 緒論

第2章 大湄公河次區域倡議合作的發展歷史

第3章 大湄公河次區域各國與中國合作發展概況

第4章 中日兩國家在次區域的地緣經濟角力

第5章 結論

宋興洲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博士。台灣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退休教授;曾任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社會科學院都市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大學學務長。研究興趣包括東亞區域研究、兩岸關係、國際關係理論、比較政治、社會科學研究法。

 

叢書主編簡介

羅金義

香港教育大學大中華研究中心聯席總監,《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