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rgotten History of Wind Bands in Hong Kong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被遺忘的香港管樂史
Author / Editor
HKD188.00
In stock
Add to Wish List
管樂,是首種傳入香港的西樂,在香港開埠時,便以軍樂形式來到香港,從此落地生根,蓬勃發展,在香港的音樂歷史中佔有重要的位置。然而,社會對管樂團的重視卻遠遠低於管弦樂團,以致在研究或社會上都會被忽視。

本書從歷史的角度,詳細記述管樂由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至現在一百八十多年的發展,是首本完整而有系統地剖析香港及周邊地區管樂歷史的書籍。作者把這段歷史分為啟蒙時代、轉變時代及當代三大部分,並加入嶺南地區和南洋與香港管樂發展關係的部分,記錄不同時代的重要管樂團,並且仔細闡述社會和管樂的關係,包括政府、社區、學校對管樂的看法,同時觀察香港政治、文化政策、青年政策、教學方針等對管樂發展的影響,以小觀大,展現香港西洋音樂歷史的轉變。作者亦專訪了多位管樂界重要人物,以大量第一手資料及圖片,呈現香港管樂的歷史圖像。最後希望藉着探討本地管樂發展的難處和期望, 為日後管樂的發展管理、演奏及研究,提供不同的思考 角度,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ISBN
978-962-937-685-7
Pub. Date
Feb 9, 2024
Weight
0.6kg
Paperback
318 pages
Dimension
170 x 230 mm

自序

香港最早期的西方音樂形態,以軍樂隊的形式展現,英國殖民主義緊隨的是軍樂,大部分的軍團都有自己的軍樂隊,軍樂隊的作用是戰時通訊、鼓勵士氣及娛樂,當然更重要的是作為儀仗樂隊之用。軍樂隊在太平盛世的時候則有另一個功能—作為政治工具安撫市民。因此,英軍在港的軍樂演出,可說是香港華人首次接觸到管樂及西樂的機會。很多人說香港是文化沙漠,但筆者在歷史文獻中,發現香港戰前的管樂活動已經相當豐富,而且更有一些不成型的文化政策曾因管樂活動而廣被香港社會討論。除了英軍軍樂隊的管樂傳播外,戰前的華人社區已經有不少管樂活動,而且華人的管樂活動往往會在社會重要事件中出現,亦可見證管樂已經成為華人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管樂在音樂發展史中的地位卻不受重視,提及度也遠遠比不上管弦樂團,背後有社會學和歷史的原因。可以觀之,長久以來,世界各地研究管樂的文章遠比管弦樂的為少,慈幼會陳炎墀修士的《學校樂隊組織行政與訓練」是香港第一本提到香港管樂歷史的書籍,但內容主要是討論如何管理學校樂隊。香港研究管樂的學術論文只有Ada Niermeier的碩士論文,主要針對1970年後香港管樂發展的歷史。筆者於2016年時因工作關係認識不少管樂界的前輩,他們很多人曾參與學校樂隊,卻離開了管樂多年,在交流當中,他們分享了不少戰後20至30年的管樂發展史,包括他們當年的管樂學習過程、管樂訓練、比賽、演出經歷等。這令筆者反思,也許能夠找到他們老師的背景和歷史就能追本溯源。筆者原本只是在社交媒體臉書建立了分享香港管樂歷史的專頁,沒有認真地研究下去。後來,筆者在2018年的碩士論文以香港管樂歷史作為題目,開始認真地整理已收集好的歷史資料,也令筆者立志要把香港管樂史成為終身研究題目。及後筆者以香港管樂史的題目於2021年考獲澳洲音樂學文憑,並在日本管樂雜誌出版四篇香港管樂歷史專題文章。2021年尾獲得香港藝術發展局的「香港音樂發展專題研究計劃」為期兩年的研究計劃資助,有幸把多年研究的資料和觀點結集成書。

本書旨在研究和重構香港管樂史,彌補學術界對此領域研究不足的空白。筆者在管樂界多年,感受到現有的管樂研究大多着眼於表演和教學方法,忽略了歷史文獻的考證。本書沒有一個理論構架,但卻是一個質性研究,通過整理舊報紙、雜誌和照片等第一手資料,重建香港管樂開埠至今的發展歷程,為後世研究提供重要參考,本書尤其希望在戰前管樂在香港的貢獻方面着墨更多,務求填補此知識領域的真空。本書志在建立新文獻,因此以述史為主,論史為次。期望通過重建歷史資料庫,奠定香港西樂發展的新參考文獻。內容以普及為導向,讓大眾閱後可深入了解香港管樂百年革新。同時,筆者在一些管樂事件中有意留白給讀者思考,而非強行下定論。希望各香港管樂界可以認識更多管樂的發展歷程,總結前人的經驗,繼續為管樂業界發光發亮。

恩師黃日照老師生前希望用餘生推動香港管樂發展,為香港培養出色的管樂人才,恩師的徒子徒孫也在音樂界有不少成就。儘管筆者沒有修讀音樂系,但也希望跟隨恩師的宏願,推動香港管樂發展。本書是以本人的碩士論文作為藍本編寫,鑑於香港管樂歷史的資料非常有限,而且戰前的資料只能在舊報章中獲得,如果書中有任何錯誤或不足之處,歡迎指正,造福香港管樂界同業,實乃不勝感激。

能完成本書也是非常感謝幾位人兄,除了恩師黃日照老師外,他把管樂帶到筆者的人生。另外,非常感謝妻子劉玫玎,沒有她的支持和幫助,本書是不可能出現。另外,亦要感謝香港藝術發展局贊助此書的出版。再者,要感謝碩士指導老師林國偉教授,他教懂筆者不少研究的技巧和方向,也不停鼓勵筆者能完成論文。最後要感謝提供資料給筆者的前輩們,沒有他們的幫助,香港管樂歷史是不可能被重整。適逢2023年為母校聖文德書院銀樂隊金禧紀念,此書亦作為禮物回饋母校銀樂隊,慶賀母校銀樂隊繼續為香港管樂界培訓人才。

連家駿
2023年11月24日

緒   論  被遺忘的香港管樂歷史

第一章              啟蒙時代(1841至1945年)

第二章              特輯:嶺南地區和南洋管樂發展的的關係

第三章              轉變時代(1945至1977年)

第四章              當代(1978年至現在)

第五章              2022年香港管樂發展研究報告

連家駿

五十男樂團創辦人兼藝術行政總監,畢業於紐西蘭奧塔高大學政治和亞洲研究系,後獲取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碩士學位。2013年開始其藝術行政生涯,先後擔任香港管弦樂團教育及外展主任,及男爵樂團的樂團經理。其帶領的男爵樂團於2018年榮獲香港藝術發展及藝術教育獎。現時於Pegaso International攻讀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香港管樂發展歷史,曾於日本知名管樂雜誌PIPERS及香港中文大學發表學術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