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risis of North Kore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Chinese)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朝鮮半島危機與中美關係
Author / Editor
HKD128.00
In stock
Add to Wish List
朝鮮半島是東亞安全核心問題之一,而半島跌宕起伏的局勢一直與中美關係緊密相連。2017年朝核危機幾乎到了爆發戰爭的邊緣;但到了2018年後,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在100天內三次訪華,還加上朝美新加坡峰會、朝韓峰會,地緣政治局勢迅速轉變;2019年金正恩再次訪華,美朝先後進行河內峰會和板門店非正式會面;同年6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朝鮮進行了國事訪問;2020年發生新冠疫情後,特朗普政府聚焦打壓中國,中美關係嚴重倒退,朝鮮半島外交形勢稍緩。2022至2023年,日韓領導互相訪問,實現了「閃電式和解」,而美日韓的三邊安全架構似乎有新的發展趨勢。

為什麽2018至2019年朝鮮半島的外交會出現如此巨大的變化?如何理解這些變化背後各方的認知和政策選擇?今後朝鮮半島與中美關係互動將會如何演進?本書聚焦2017至2023年這七年有關朝鮮半島的重大事件,深入分析當中千絲萬縷的關係,並闡述有關各國對彼此的認知變化,為了解朝鮮半島危機展開新的視野。

今天,大家都知道要警惕西方中心的不可靠。然而,面對未來發展或者變化的難題與機遇,我們自己可靠嗎?我們會立足在什麼視野的裏裏外外?「東亞焦點叢書」將中、日、韓加上東南亞諸國去建構開放和全球在地的東亞論述,以聚焦的主題及國際化和跨學科的寫作團隊,為培養香港以至華文世界讀者的東亞視野,以長流細水灌之溉之。
ISBN
978-962-937-627-7
Pub. Date
Jul 17, 2024
Weight
0.8kg
Paperback
168 pages
Dimension
135 x 225 mm

總序

都說21世紀是「亞洲世紀」:300年前,亞洲佔全球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接近60%,今天這比例是30%左右,但一些預測相信到本世紀中,這比例會回復到50%。是的,亞洲很重要,NationalGeographic的調查卻透露美國大學生當中超過七成人不知道全球最大的商品和服務出口國其實是美國,而不是中國;美國有國際條約責任,當日本受到襲擊時需予以保護,知道的美國大學生不足三成。

不要誤會,這裏不是在玩國際冷知識大比拼,國際知識和國際視野也不是同一回事,至少大家不會反對,藉着國際知識冀在升學求職方面「提升競爭力」,總不能算是一種國際視野。當亞洲重新為世界的發展發動重大力量的當下,挑戰和困難隨之而來,我們有什麼選擇、限制、可能性和責任?有多少可以參與、實踐、建構或改變的空間?邁前也好,躊躇也好,甚至歸去也好,態度、觀念、生活方式、情感以何為據?深情冷眼要洞見的視野,應該有歷史的維度、跨學科的視角、人文的關懷、全球在地的胸襟。這一切,靠誰?一個以亞太區戰略性國際菁英為對象的意見調查透露,雖然大部分受訪者都預期未來十年最重要的經濟夥伴是中國,但東亞地區最大的和平和穩定力量依然是美國。然而,要建立一個東亞社區,有什麼重大議程應該大力推動?地區內11個強國和社會當中,美國幾乎是最不關心人權、自由和開放選舉的,而且這種疑惑似乎是年復一年地惡化;關於未來的挑戰:泰國和新加坡最關心的地區金融危機、印尼最關心的人道需要(例如食水、糧食、教育)、台灣最關心的領土和歷史爭議、日本最關心的自然災難、南韓最關心的核擴散危機⋯⋯等等,全部都沒有被美國菁英選入重度關注之列。

今天,大家都知道要警惕西方中心的不可靠。根本的問題如「東亞」應該如何定義,誠如韓裔國際研究名家SamuelS.Kim所論,過去將之圈定為中國、日本和韓國,是美國人所謂「儒家文化圈」的偏見使然,也因為他們不樂意看見一個協同增效力量更大的「東亞」。然而,面對未來發展或者變化的難題與機遇,將中、日、韓加上東南亞諸國建構的東亞論述,不是能夠更有效地看清楚如何防微杜漸,繼往開來嗎?籌備這套叢書的過程之中,其實就是滿懷「逆思考」去撫心自省:西方中心主義不可靠,那麼我們自己可靠嗎?我們的能力似乎愈來愈大了,直到有一天,那些期許、挑戰和責任都來到面前,到了要選擇、建構和體驗的時候,我們會立足在什麼視野的裏裏外外?

因應獨特的歷史和地緣條件,「世界的香港」和「亞洲的香港」在國際交流和東亞身份的營造過程當中所能夠發揮的作用,過去是非同小可,未來也大有可為。年前有調查研究發現,香港人對「亞洲人」這身份的認同感之高,甚至跟認同「香港人」身份相若。另一個以教育工作者為訪談對象的比較研究顯示,其他國際城市的老師認為要提升學生的國際知識,因為相信這些知識有助年輕人在升學求職方面「提升競爭力」,但香港老師的信念是,年輕人本來就應該了解和欣賞多元的文化價值,多作耕耘。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獨具慧眼和胸襟,沒有錯過香港這份人文天賦,推動出版這套「東亞焦點叢書」,以小型的裝幀和聚焦的主題去配合今天讀者的閱讀喜好,以國際化和跨學科的寫作團隊去建構開放和全球在地的東亞論述,為培養香港以至華文世界讀者的東亞視野,以長流細水灌之溉之。

羅金義
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
第1章

2017年:失控的危險與必要的緊張

 

第2章

2018年:朝鮮半島外交重大突破

 

第3章

2019至2021年:朝核外交的停滯與拜登政府下的可能性

 

第4章

2022至2023年:日韓「閃電式和解」及美日韓小三邊框架

 

第5章

結語

 

張  雲

北京大學法學博士、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現任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國際關係學副教授。曾任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麻省理工學院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北京大學全球治理研究中心、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等訪問學者。近期專著有《日中相互不信の構造》、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 a Trilateral Context: Origins of Misperception。身兼新加坡《聯合早報》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