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一個偉大的民族,必然有它的「國史」。中國作為一個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國家,上下五千年,也有自己的中國「國史」,但需要指出的是,這個國史有上、下兩篇,即古代史與現代史。古代史這裏暫且不去說它,至於現代史,儘管包含諸多內容,但立憲史或憲制史,一定佔據要津之地位,它關涉一個現代民族國家的生成與發展。本書希望帶領着讀者穿越現代中國的歷史迷宮,把握其中關涉現代中國之命脈的憲制。在我看來,這個憲制是任何一個現代國家都必須具有的,它是支撐一個現代國家運行的拱心石。
既然憲制對於現代中國如此重要,那麼,我撰寫的這本書其主旨是什麼呢?讀者諸君如何才能把握這本書的內涵呢?下面,我大致做如下一番交代,並對朋友們提出一些要求。
第一,本書的目標是,以「政治憲法學」的方法,研究中國早期現代的制憲史,旨在讓讀者理解中國憲法制度的歷史,增強讀者對於憲法知識、觀念與制度的內在生命力的認知,和對於制憲動力、原因、形式和目的的把握。
第二,本書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向讀者提供制憲進程的歷史演變之基本框架,使讀者深入理解改良、革命與立憲建國的複雜關係。
第三,由於本書所覆蓋的時間,是從晚清變法一直到1949年的《共同綱領》,歷時百餘年,內容極其豐富。全書共分16講,每一講集中一個專題,由此聚焦中國早期現代憲制史中的一些關鍵性節點,對於那些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件、文本、人物、理念、思想、制度進行略為詳盡的分析與展示。
第四,根據本書的內容,我為讀者提供了一份閱讀資料的清單,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一些歷史文獻記錄、著名歷史篇章和知名學者論著的選編。第二部分為進一步的選讀內容,見我開列的書目清單,這些內容讀者可隨着個人的興趣選擇閱讀,我相信它們將大為豐富和拓展讀者的學術視野和思考深度。
面對中國憲制史,追溯我們賴以立命的憲制歷史與立憲時刻,把握其中的法統、道統,所謂中國憲制史,就是確立現代中國的法政之正統,也即法政之道統。1
1 所謂「道統」,是指「道」的統治,或者說,「道」在人間秩序中的體現,它是與「政統」相對的一個概念。該概念形成於宋代理學,但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如《論語•公治長》中謂:「(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卷五》(清嘉慶刊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5377頁。本文所謂的「法政之道統」,是意在借「道統」的概念,來表明政治憲法學的研究不以實證的憲法條款為限,而要推演超越於成文法之上的「道」。
The Constitutional History of China (Two Volume Set)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中國憲制史 (全二冊)
HKD228.00
In stock
但凡一個偉大的民族,必然有它的「國史」。中國作為一個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國家,上下五千年,也有自己的「國史」。單就中國的現代史而言,當中便已包含了諸多內容,但立憲史或憲制史,一定佔據要津之地位,它關涉一個現代民族國家的生成與發展,惟當今學術界對此的研究奇缺。
本書分為上、下兩冊,共十六講,着重以「政治憲法學」的方法, 探討中國早期現代的制憲史。作者從晚清變法說到19 49年的《共同綱領》,歷時一百餘年,詳盡分析與展示那些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件、文本、人物、理念、思想及制度,呈現出一個制憲進程的歷史演變。至於,何為中國憲制史?為什麼憲法對於現代中國具有如此 重要的意義?本書均會涉及到這些討論,旨在讓讀者對中國憲法史有更深的了解。
本書原是作者為修讀中國憲法史及通識課程的大學生準備的教材,以顯淺的文字敍述中國百餘年的憲制史發展歷程;對1840–1949年中國憲制發展有興趣的人士,包括高中及大專學生,本書可說是一本非常難得的入門讀物。
本書分為上、下兩冊,共十六講,着重以「政治憲法學」的方法, 探討中國早期現代的制憲史。作者從晚清變法說到19 49年的《共同綱領》,歷時一百餘年,詳盡分析與展示那些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件、文本、人物、理念、思想及制度,呈現出一個制憲進程的歷史演變。至於,何為中國憲制史?為什麼憲法對於現代中國具有如此 重要的意義?本書均會涉及到這些討論,旨在讓讀者對中國憲法史有更深的了解。
本書原是作者為修讀中國憲法史及通識課程的大學生準備的教材,以顯淺的文字敍述中國百餘年的憲制史發展歷程;對1840–1949年中國憲制發展有興趣的人士,包括高中及大專學生,本書可說是一本非常難得的入門讀物。
ISBN
978-962-937-625-3
Pub. Date
May 1, 2022
Weight
1kg
Paperback
466 pages
Dimension
150 x
215 mm
Subj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