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一群關心香港民主發展的學者和專業人士,有感香港民主發展停滯不前,以及很多人彷彿已經忘掉了民主化和普選的議題,於是希望成立新的聯盟組織,重新用各種方法推動民主,最後組成了「香港民主發展網絡」。這個組織曾舉辦青年營、音樂會、研討會、遊行集會,自然也寫過不少政制改革方案和建議書。
其中一項工作是公民教育。民主發展網絡中有不少政治學者,在多年有關香港民主發展的論爭之中,常常感慨民間常有很多對民主的謬論或誤解,或者市民對民主有不少的疑惑,其實在學術界的研究中,早已有較清楚的分析和說法。我們為了希望澄清概念和誤解,覺得最好是可以出一本簡單的小書,不需長篇大論或很學術性,而是用簡單易明的寫法澄清一些最常見有關民主的誤解和疑慮。初步的書名就定為「民主FAQ」。
這本最後叫《民主十問》的小書,在2004年出版,很快便賣光,我們也曾經把內容製作成不同顏色的傳單,在七一遊行中派發。秋來秋去,香港政治經歷多次論爭和爭取普選的運動,民主始終沒有戰勝歸來,特首仍然和2004年一樣由小圈子選舉產生,立法會仍然和2004年一樣只有一半議席由分區直選產生。
2013–14年間,香港人再次激辯普選和民主的問題,並且在2014年引發了全球矚目的雨傘運動。其間,有人提出當很多年輕一代加入討論民主議題,當年這本《民主十問》有重新出版的價值。我們作了一次翻印,在2014年的七一遊行中迅速賣光。我們覺得其實有需要再作一次修訂,重新出版,符合新時代的需要。
十年下來,香港人的公民意識和政治參與意識都大大提高,中學通識科和互聯網的普及都令年青人更容易接觸政治和時事資訊,以至討論民主議題和直接參與政治運動。但令人慨歎的不單是政制毫無寸進,很多對民主普選的質疑重重複複,其實和十多年前的沒有改變。
我們決定出版《民主十問》的修訂版後,希望各位作者再看內容一次,看看有沒有要增補的地方,結果是大部分作者的大部分內容都不大需要修改。對民主普選仍然是那些質疑,爭論點沒有很大改變,解釋的內容仍然有效,疑惑和不信的人可能依舊是不信,用老掉了牙的理由來反對民主。最需要修改的其實只是一些例子和數字,即是往往只是由「董建華的管治危機」換為「梁振英的管治危機」而已。
Ten Questions on Democracy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民主十問
HKD90.00
In stock
吵吵鬧鬧、激烈爭議,2017年香港「普選特首」政改方案,最終於立法會鬧劇式被否決。這場「袋住先」行得通,還是「袋一世」要不得的真假普選較量,導致香港社會從未如此壁壘分明過。方案否決前一場連續79天的雨傘運動,也讓不少抱持民主信念的人不禁問:普選究竟是甚麼?有普選就是有民主嗎?民主又是甚麼?
對上一次憾動香港社會的,就是2003年「二十三條」事件及七一大遊行。《民主十問》這本民主初階的小書,也是因應當年市民希望對民主有進一步認識而編製的,期望能掃除社會對民主的一些基本誤解,好為香港早日實現民主普選鋪平道路。
十多年過去,這本小書再版,絕不是一眾作者樂見的事,因為再版意味着民主普選至今還沒有蒞臨香江,更甚者隨着「一國兩制」下中港兩地矛盾不斷增加,建設民主香港的道路好像越見困難。在社會越分化,不同的政治行動和立場越趨激進的今日,不論是對民主有強烈訴求,還是對民主懷有戒心的人,本書仍然期望能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增加大眾對民主的認識,為大眾釋疑。香港到今天仍未有真正民主普選,對民主有期盼的人大概感到失望和難以接受,但誠如作者所言:在絕望不是一個選項的原則下,《民主十問》,千言萬語,就是在上下求索中的一種堅持。
對上一次憾動香港社會的,就是2003年「二十三條」事件及七一大遊行。《民主十問》這本民主初階的小書,也是因應當年市民希望對民主有進一步認識而編製的,期望能掃除社會對民主的一些基本誤解,好為香港早日實現民主普選鋪平道路。
十多年過去,這本小書再版,絕不是一眾作者樂見的事,因為再版意味着民主普選至今還沒有蒞臨香江,更甚者隨着「一國兩制」下中港兩地矛盾不斷增加,建設民主香港的道路好像越見困難。在社會越分化,不同的政治行動和立場越趨激進的今日,不論是對民主有強烈訴求,還是對民主懷有戒心的人,本書仍然期望能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增加大眾對民主的認識,為大眾釋疑。香港到今天仍未有真正民主普選,對民主有期盼的人大概感到失望和難以接受,但誠如作者所言:在絕望不是一個選項的原則下,《民主十問》,千言萬語,就是在上下求索中的一種堅持。
ISBN
978-962-937-262-0
Pub. Date
May 1, 2016
Weight
0.29kg
Paperback
200 pages
Dimension
170 x
220 mm
Subj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