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五四研究成果多如牛毛,但在百年紀念的時刻依然有一些基本問題是有待釐清:五四新文化運動與學生運動彼此之間到底是甚麼關係?我們 今天該如何看待「五四」紛紜多歧的定義與精神面貌?針對五四運動裏學生群體在愛國救國的救亡目標下發生了什麼樣的精神變化問題,這一切都 可以從 1919 年 5 月 4 日爆發的學生愛國浪潮及其思想發展中讓我們找到一些答案。
本書以《潮起潮落:五四運動精神變調》為名,是要展現五四學生愛國運動這一本以民族救亡為方向的學運大潮,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狀態下, 如何從國家民族大是大非的面向轉變為干涉校政以至違背學生讀書求學天職的過程,進而又如何釀成一波又一波由學生引發的社會風潮。
時人頌皋指出:「『學潮』二字的涵義頗廣,學生的各種越軌舉動,固可謂之學潮,就是各方面因學校任何問題而激起的種種風波,何嘗不可歸納在學潮以內。」34 故本書採用「潮起潮落」為名,也有取其較為寬鬆的定義以呈現 1920 年代青年學生在高舉繼承五四旗幟的情況下,如何發動了一 場場此起彼落的干政風波與學生風潮。全書所載歷史文獻,共分五個不同主題:一、歷史現場;二、學潮爆發; 三、學商衝突;四、學風轉變;五、教育破產。這五個主題的分類,主要 是來自 1919 年 5 月與 1920 年代一些較為流行的報刊報導及評論。但必須說明的是,本書在取用一些當時代的報刊裏,可能會出現過於集中某份報章 的局限。主要原因還在於編輯這本書的其中一個很簡單的起因,就是把編者近年在進行五四運動研究工作中接觸到的一些第一手歷史文獻出版─哪 怕只是冰山一角,於適逢五四百周年的大日子裏,讓廣大社會群眾、各方人士有機會讀到一些較少看到的一些歷史文獻。由於編者一開始並沒有很系統搜羅五四歷史文獻的計劃,故很可能會難免出現某些報刊遺漏而某類報刊過多的局限。
當然,有些報刊被選輯較多篇幅入書,是有其客觀的歷史因素與現實需要的。譬如,北京《晨報》便是其中一個例子。
北京《晨報》的前身是《晨鐘報》,而這份報紙是由梁啟超、湯化龍等本屬「進步黨」或是被稱作「研究系」的人所創辦,並被視作這些政黨、 政論機構的機關辦。該報於 1919 年 2 月始由日本留學歸國的李大釗擔任總編輯,展現批判北洋政府兼宣揚新文化、介紹馬克思思想與社會主義等新思潮。由於《晨報》是研究系的機關報,而把巴黎和會談判情況披露在該報的消息來源又是研究系的領袖人物梁啟超。梁啟超本人自 1918 年 12 月至 1920 年 1 月於一戰後的歐洲進行思想學術、社會文化的考察活動,更如論者所說的「涉足了正在巴黎召開的『巴黎和會』,親眼目睹了列強的勾心鬥角」。35與梁啟超份屬老友並同屬研究系的民國政要林長民,則把梁啟超從巴黎拍發的電報直接刊登在《晨報》,以大標題〈外交警報 敬告國民〉並輔 以解說,使青島問題被英法諸國「直接交於日本」的消息高調公告國人。 林長民也情辭急切地呼籲:「嗚乎,此非我舉國之人所奔走呼號,求恢復國權主張⋯⋯膠洲亡矣,山東亡矣,國不國矣,⋯⋯國亡無日,願合我四萬萬眾誓死圖之。」36
由上可見,《晨報》是較早和較全面報導與跟進巴黎和會的流行報刊,在五四運動爆發後,也是最迅速、最頻密和最全面地報導五四運動現場或後續運動的報刊,並且是站在學生的立場和批判北洋政府的角度推進學生 運動的發展。由於研究系與五月四日學生運動的爆發有十分密切的關係,至使曹汝霖、段祺瑞和安福系人物把這場運動直接看作是「研究系」煽動 的一場運動。37職是之故,《晨報》的報導佔了本書較多的篇幅,是有上述 客觀的歷史因素。
無論如何,讀者將能夠透過本書所輯錄的以報刊為中心的歷史文獻,閱讀到五四運動是如何由學生自主、自覺、自發的一場學生愛國運動很快轉變為一場場失去目標、失去民眾支持的學生干政風潮。此起彼落的學潮,不但陳述了 1920 年代學生運動失焦失控、學風敗壞、教育破產的後五四時 期的社會弊害,也為我們開啟了一個深入反思百年中國發展顛連而五四理想失落的歷史空間。
相關歷史文獻的整理及出版,讓我們對極為複雜的五四運動有更為多元和深入的了解。目前的出版界圍繞五四運動的書籍,主要是一些研討會論文集。其次,便是前文注釋顯示的五四運動在某個省市爆發及其來龍去脈的歷史文獻。當中值得注意的當然有牛大勇及歐陽哲生編的資料集,他們選輯了一些五四爆發前經後果的重要歷史文獻,並精選大量詮釋五四思想面貌的重要篇章,甚具參考價值。本書的文獻編選,以盡量不與他們的選 輯有太多的重覆為原則,由於本書所輯文獻年代久遠,部分原稿文字或難以辨認,本書將以標示。
此外,楊琥編選的《民國時期名人談五四:歷史記憶與歷史解釋,1919–1949》,是近年針對五四文獻整理工作的重要成果,他精選了 162 篇民國時期的名人回憶五四的文章,由此彰示不同的人對於五四精神世界的不同詮釋。此外,相關的回憶文章還見諸於在香港出版的《學潮憶舊》一書,刊載了包括許德珩在內的人所憶述的五四運動以來的回憶學潮文章,直 接涉及五四運動的便有十餘篇,回憶了從北京到濟南到廣州的不同地區爆 發的五四學潮興起過程。
類似上述的五四回憶錄,讀者還可以參考《五四運動回憶錄》、《五四 運動在湖南:回憶錄》、《五四運動的回憶》、《五四事件記憶(稀見資料)》、 《回憶五四運動》等所大量珍貴的回憶文獻。正因為學界已有不少相關資料整理,本書現階段也就不再輯入類似已為學界熟悉的紀念或回憶文章。
Subject to Interpretation: The Changing Spirit and Values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潮起潮落:五四運動精神變調
HKD198.00
In stock
百年前,遠在巴黎的國際政治外交,引發中國內地一場自主自發的學生愛國救亡運動—五四運動,學生高舉「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旗號,更受到社會各界支持。然而,隨着學潮的展開,學生群體不但批判北洋政權、抵制日貨,類似師生衝突、學商衝突、學生相互間之政治傾軋亦迭興不絕;政黨、政客介入學生運動的結果—在擴大學潮的同時,也使學生運動失去目標而忘其初衷。
本書編選1919年至1930年間二百多篇文獻,分為歷史現場、學潮爆發、學商衝突、學風轉變及教育破產五部分,透過五四運動的發起人、參與者在若干時間後的反思、評述以至展望,了解五四運動初期的精神價值與理想追求,以及中後期運動政治化後的思想精神變調,從中找出學生運動的轉變原因及各種是非曲折,並揭示五四精神百年來難以實現、難以超越的原因,有助讀者反思五四百年與中國發展的深層關係。
本書編選1919年至1930年間二百多篇文獻,分為歷史現場、學潮爆發、學商衝突、學風轉變及教育破產五部分,透過五四運動的發起人、參與者在若干時間後的反思、評述以至展望,了解五四運動初期的精神價值與理想追求,以及中後期運動政治化後的思想精神變調,從中找出學生運動的轉變原因及各種是非曲折,並揭示五四精神百年來難以實現、難以超越的原因,有助讀者反思五四百年與中國發展的深層關係。
ISBN
978-962-937-430-3
Pub. Date
Jul 1, 2019
Weight
1kg
Paperback
716 pages
Dimension
170 x
230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