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讀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公共傳播研究所副所長胡百精教授發表在《國際新聞界》的一篇論文,題目是〈中國公共關係30 年的理論建設與思想遺產〉(胡百精,2019 )。文章全面梳理了公共關係學(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自上
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引入中國內地至今所經歷的學術發展脈絡。胡教授對公共關係學在中國內地三十餘年的演進,從觀念引入到理論啟蒙、中國特色公關理論體系構建及學術範式創新三個角度進行了概述,令人耳目一新。與此同時,文章將筆者帶
回到三十年前研習公共關係的最初,也激起筆者對公共關係在大中華地區(中國內地、台灣、香港、澳門)發展三十年來觀察和研究的回眸。
作為中國內地「文革」後恢復高考招生第一屆(「七七級」)的大學生,筆者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也加入了上萬名奔赴美國深造的中國留學大軍。在俄亥俄大學完成了國際事務研究碩士學位的學習時,筆者有幸獲得了該校競爭十分激烈的大學博士研修獎學金。有趣的是,當時筆者並未想好是否要攻讀博士學位,更不清楚要讀什麼專業。俄亥俄大學的這個博士獎學金真有點「逼」我留校繼續深造的意思。徘徊之際,筆者在一個偶然的場合遇到了 Hugh M. Culbertson 教授。他的和藹可親讓筆者不由得冒
昧地請教他:「如果我想留在俄亥俄大學讀博,您覺得讀什麼專業為好?」Culbertson 教授的回答非常直接:「建議你考慮修 E. W.Scripps 新聞學院的公共關係專業。」這是筆者第一次聽說「公共關係」,懵懂間便問道「為什麼?」他的解釋即刻讓筆者眼前一亮:「中國在改革開放,一定會引入公共關係,很快就會需要教學和研究公共關係的學者。」正是 Culbertson 教授的這番話讓筆者下決心研讀公共關係,並有幸由他作為博士論文的指導教授,儘管筆者並不清楚彼時公共關係在中國內地剛剛興起,也不知道 Culbertson 教授是美國公共關係學界的著名學者。也正是如此近乎草率的決定,開啟了筆者對公共關係在中國發展的觀察和研究,迄今竟已三十載。
經過三十餘載風風雨雨的洗禮,公共關係在中國內地已然成為一個方興未艾的行業和學科(吳友富,2007;陳先紅,2007;余明陽,2007;胡百精,2013),而筆者對中國公共關係的學術研究幾乎與其同步成長。在過去的歲月中,筆者雖然在美國、香港和澳門的大學教授公共關係,但學術研究始終聚焦在大中華地區—特別是中國內地—公共關係的發展。細想起來,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其一,觀察源於西方的公共關係之相關概念、模式、機制、範疇等是如何落地中國內地並快速發展;其二,檢驗在西方
環境中得到或正在受到驗證的一些公共關係學理論及假設在中國文化及社會環境中的可靠性和適用性;其三,解析中國公共關係在實踐中產生的觀念、行為和邏輯及其特徵是否已趨於「本土化」(Localization)。三十年不忘初心,也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其中部分在西方的英文學術期刊發表,部分被收入國際會議論文集和編著中,但絕大部分未能在中文語境中面世。對此,中國公關研究知名學者陳先紅教授覺得十分遺憾,並認為筆者三十年從境外觀察和研究中國公共關係是一個特殊的學術案例,有
必要與中國公關學者和從業人員分享相關研究心得。於是,筆者選擇了本人不同時期已發表及未發表的研究成果,根據漢語學術語境習慣,按照考察點的內在邏輯和特徵,進行了跟進研究,並增加了全新的內容,是為此作。
Public Relations in China: Thirty Years of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公共關係在中國—三十年的觀察與研究
HKD188.00
In stock
三十而立,中國內地公共關係自西方引入三十餘年,發展方興日盛。兩地文化迴然不同,西方公關理論是如何在中國演進,並與本土環境調和及轉化?而在中國公共關係的實踐上,這些概念是否適用至今?
本書結集作者三十年來於不同時期的研究成果,嚴謹剖析西方公共關係模式與中國公共關係實踐的相關領域、理論和議題,藉以再現公共關係在中國發展的曲折歷程。作者一方面以傳播學的「擴散理論」探究公共關係引入中國的路徑,另一方面檢視西方「企業公共關係學」和「政府公共關係學」如何與中國公關實踐相調適,為公共關係國際化、全球化及本土化的爭議展開嶄新的延伸。
本書反思中國公共關係的發展,理論與案例並重,書中特定歷史背景下進行的研究分析,如北京奧運、上海世博會等大型國際活動與國家形像塑造的關係;應對公共危機時危機公關理論對內地政府實踐的適用意義;華為和中華電力的企業社會責任傳播比較,以及訴訟公關是否有助企業扭轉形像及信用危機等,不但有助任職於企業、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公共關係從業人員,加深對公關原則、規律及新興領域的理解與實踐,研究所涉的議題,對大中華地區傳播學和公共關係專業的大專院校師生,更極具教學及研究的參考價值,同時有助大眾了解方興未艾的公共關係行業的發展趨勢。
本書結集作者三十年來於不同時期的研究成果,嚴謹剖析西方公共關係模式與中國公共關係實踐的相關領域、理論和議題,藉以再現公共關係在中國發展的曲折歷程。作者一方面以傳播學的「擴散理論」探究公共關係引入中國的路徑,另一方面檢視西方「企業公共關係學」和「政府公共關係學」如何與中國公關實踐相調適,為公共關係國際化、全球化及本土化的爭議展開嶄新的延伸。
本書反思中國公共關係的發展,理論與案例並重,書中特定歷史背景下進行的研究分析,如北京奧運、上海世博會等大型國際活動與國家形像塑造的關係;應對公共危機時危機公關理論對內地政府實踐的適用意義;華為和中華電力的企業社會責任傳播比較,以及訴訟公關是否有助企業扭轉形像及信用危機等,不但有助任職於企業、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公共關係從業人員,加深對公關原則、規律及新興領域的理解與實踐,研究所涉的議題,對大中華地區傳播學和公共關係專業的大專院校師生,更極具教學及研究的參考價值,同時有助大眾了解方興未艾的公共關係行業的發展趨勢。
ISBN
978-962-937-552-2
Pub. Date
Jan 1, 2021
Weight
0.8kg
Paperback
456 pages
Dimension
152 x
229 mm
Subjects
Book Review
- 西方公共關係理論體系解析
第一部分 西方公關理論與中國公關認知演進
- 創新擴散理論與公共關係引入中國內地
- 公關教學法與中國內地公共關係教育
- 公關認知與中國內地精英公關理解
- 公關自責與中國內地、香港、美國公關專業學生倫理取向比較
第二部分 西方公關理論與中國企業公關實踐調和
- 卓越理論與中國內地企業內部溝通
- 角色理論與中國內地女性公關從業者
- 企業社會責任傳播與華為和中華電力比較
- 訴訟公關與快速成長中的中國內地企業
第三部分 西方公關理論與中國政府公關實踐調和
- 對話理論與中國政府性健康傳播
- 公關制度化與中國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
- 危機公關與中國政府汶川地震傳播
- 情境危機傳播理論與中國政府新疆暴亂危機公關
- 國家形像傳播與中國大型國際活動品牌化
- 中國公關研究發展趨勢:從卓越公關到陽光公關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