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Economic Growth— Development Challenges in East Asia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奇跡之後—東亞世紀的挑戰
Author / Editor
HKD95.00
In stock
Add to Wish List

東亞經濟危機之後十多年,「東亞世紀」之聲再次鵲起。回顧早期的東亞研究,多着重於各國的發展與西方的標準成就的契合。而今天,東亞各國所面對的挑戰不能被輕視的原因,在於各國在發展中衍生出的各種困難,影響着東亞社會的共存,甚至國際局勢的維持及變遷。


本書可謂「認識亞洲系列」的里程碑,就東亞崛起的形勢,並近年東亞各地在發展中所遇到的困難作剖析。本書分為三部分,每一章由各地學者撰寫文章,所論及的國家及地區包括中國大陸、新加坡、台灣、澳門、香港、馬來西亞、泰國,以及老撾等,讓大專生、工商界人士、以及對東亞各國有興趣的市民,能就亞洲的現況和未來,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ISBN
978-962-937-232-3
Pub. Date
Jun 1, 2014
Weight
0.4kg
Paperback
272 pages
Dimension
185 x 260 mm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及商業服務中心、亞洲的國際都會已有一段時間,一般市民對國際金融行情、各地的匯率走勢以及全球股票市場脈搏,都相當熟悉。無論鬧市的大街小巷或離島郊區,也是華洋共處;從某層面看,香港人對世界不同文化和風俗習慣的認識及共融程度,堪稱全球數一數二。但另一方面,香港人的世界視野也很片面:我們對「人」及其特色風俗習慣熟悉,但對其他國家的政治、社會制度,或文化根源及核心價值等,多是一知半解,而且興趣不大—這甚至包括對我們的亞洲近鄰。即使在各大專院校及研究機構,專注地區研究的專家也少如鳳毛麟角。

香港社會節奏以快見稱,工作忙碌,因此,儘管許多香港人自少就有各種機會到海外旅遊度假以及留學,但不少人為了方便和高效率,都寧願選擇參加行程緊湊的旅行團,或以消閑減壓為外遊目標。跟悠閒的西方旅遊方式不同,香港人很少會購買一本介紹外國歷史、政治,以至風土人情等背景的書籍才出門,相反,更多香港人喜歡看報章雜誌或市面圖文並茂的簡明旅遊消費攻略。

而且,由於殖民地歷史和西方媒體的影響,香港人一般對英美的了解遠勝對亞洲區內的日本、南韓和東南亞諸國等;對於其他地區—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興趣就更遑論了。事實上,就算是大專院校本科學生要找一本認識亞洲鄰國的入門書籍,其實也不容易。不過,隨着亞洲(特別是東亞和南亞)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逐漸融合,亞太區在全球化時代的輪廓愈來愈見清晰。從1994年開始,中國與亞洲各國的貿易佔其貿易總額達60%;在1995年的財政年度,日本對其亞洲鄰國的出口首次超越其對美國和歐洲出口的總和。香港的重要貿易夥伴不乏亞洲國家,近年前十名的進口國和地區包括中國、日本、台灣、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本地出口的十大目的地亦包括中國、台灣、日本和新加坡。而香港在97回歸後,面對中國內地經濟和綜合國力的快速發展,市民都主動或被動地在「惡補」對1949年後大陸地區的中國社會的認識。那麽,長期以「東方之珠」、「亞洲的國際都會」自居的香港市民,對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又有多少認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