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Economic Growth— Development Challenges in East Asia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奇跡之後—東亞世紀的挑戰
Author / Editor
HKD95.00
In stock
Add to Wish List

東亞經濟危機之後十多年,「東亞世紀」之聲再次鵲起。回顧早期的東亞研究,多着重於各國的發展與西方的標準成就的契合。而今天,東亞各國所面對的挑戰不能被輕視的原因,在於各國在發展中衍生出的各種困難,影響着東亞社會的共存,甚至國際局勢的維持及變遷。


本書可謂「認識亞洲系列」的里程碑,就東亞崛起的形勢,並近年東亞各地在發展中所遇到的困難作剖析。本書分為三部分,每一章由各地學者撰寫文章,所論及的國家及地區包括中國大陸、新加坡、台灣、澳門、香港、馬來西亞、泰國,以及老撾等,讓大專生、工商界人士、以及對東亞各國有興趣的市民,能就亞洲的現況和未來,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ISBN
978-962-937-232-3
Pub. Date
Jun 1, 2014
Weight
0.4kg
Paperback
272 pages
Dimension
185 x 260 mm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及商業服務中心、亞洲的國際都會已有一段時間,一般市民對國際金融行情、各地的匯率走勢以及全球股票市場脈搏,都相當熟悉。無論鬧市的大街小巷或離島郊區,也是華洋共處;從某層面看,香港人對世界不同文化和風俗習慣的認識及共融程度,堪稱全球數一數二。但另一方面,香港人的世界視野也很片面:我們對「人」及其特色風俗習慣熟悉,但對其他國家的政治、社會制度,或文化根源及核心價值等,多是一知半解,而且興趣不大—這甚至包括對我們的亞洲近鄰。即使在各大專院校及研究機構,專注地區研究的專家也少如鳳毛麟角。

香港社會節奏以快見稱,工作忙碌,因此,儘管許多香港人自少就有各種機會到海外旅遊度假以及留學,但不少人為了方便和高效率,都寧願選擇參加行程緊湊的旅行團,或以消閑減壓為外遊目標。跟悠閒的西方旅遊方式不同,香港人很少會購買一本介紹外國歷史、政治,以至風土人情等背景的書籍才出門,相反,更多香港人喜歡看報章雜誌或市面圖文並茂的簡明旅遊消費攻略。

而且,由於殖民地歷史和西方媒體的影響,香港人一般對英美的了解遠勝對亞洲區內的日本、南韓和東南亞諸國等;對於其他地區—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興趣就更遑論了。事實上,就算是大專院校本科學生要找一本認識亞洲鄰國的入門書籍,其實也不容易。不過,隨着亞洲(特別是東亞和南亞)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逐漸融合,亞太區在全球化時代的輪廓愈來愈見清晰。從1994年開始,中國與亞洲各國的貿易佔其貿易總額達60%;在1995年的財政年度,日本對其亞洲鄰國的出口首次超越其對美國和歐洲出口的總和。香港的重要貿易夥伴不乏亞洲國家,近年前十名的進口國和地區包括中國、日本、台灣、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本地出口的十大目的地亦包括中國、台灣、日本和新加坡。而香港在97回歸後,面對中國內地經濟和綜合國力的快速發展,市民都主動或被動地在「惡補」對1949年後大陸地區的中國社會的認識。那麽,長期以「東方之珠」、「亞洲的國際都會」自居的香港市民,對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又有多少認識呢?
總論
1. 亞洲經驗的回顧與反思—國家導向型發展理論的再出發
吳德榮

甲部 強國夢圓?
2. 中國和諧外交戰略文化與國際社會的反應
鄭宇碩
3. 中國崛起與東亞敵友—相生相剋?
余嘉明、文珮君
4. 中國地方政府在「習李外交」的角色
沈旭暉

乙部 奇跡之後?
5. 新加坡的發展與治理—「融入」的悖論
Noman VASU
6. 台灣發展的挑戰—對外開放的政治障礙
孫國祥
7. 解殖與教育—新自由主義時代的香港社會困局和出路
許寶強

丙部 失落「奇跡」?
8. 澳門現代化的政治後果—政治發展還是政治腐敗?
余永逸
9. 馬來西亞多元母語教育體系與國族建構
陳美萍
10. 泰國的基層民主政治—紅衫軍、皇權與英祿
蔡幸強
11. 老撾—扈從無間?
羅金義

羅金義 現任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2008年春以前為香港城市大學亞洲及國際學系副教授,執教東亞及東南亞研究近十年。曾共同主編《奇跡背後:解構東亞現代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Nations, National Narratives and Communities in the Asia-Pacific (London: Routledge, 2013),近年專著有《盛世邊緣:東亞少數者的政治社會學》(台北:唐山出版社,2011)。2014年獲香港教育學院頒授校長嘉許傑出教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