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itical Constitutionalism in China
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立憲進程,中國憲法的糾結並沒有因為晚清、民國、建國 30 年各種負面實踐與經驗而有結構性突破。這糾結有制度層面的實施性障礙與梗阻,更有憲法思想和背景理論上的混亂。例如接受西方「規範憲法」思想的中國知識分子,認定政治的現代性以司法審查制度的完備性為基準,但這種單純移植的訴求,忽視了中國自身的政治憲法結構。
本書着意於從「政治憲法」的角度,探求和揭示中國憲政轉型的思想與制度脈絡,呈現一種不同於「規範憲法」的憲法心智與憲政世界觀。而「政治憲法的中國之道」,就是通過政治正當程式與共同歷史智慧,不斷消除差異性、管控不確定性及形成新的「規範世界」。
本書氣象恢宏,縱橫於西方的憲政思潮與現代中國的政治現實,上篇「思想與論辯」考察西方國家的司法憲政與政治憲法的思想與實踐;中篇「憲制與轉型」探討民國立憲的歷史啟示,辨識當前中國憲政的轉型契機;下篇「對話與期許」激盪出政治憲法學學者的殷切關懷與理性思辨。
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2014)中出現「法治」並不讓人意外,但出現「依憲治國」至少讓懷抱更高法治理想的法學家歡欣鼓舞。「法治」是中共十五大和1999年憲法修正案正式接納的核心價值與治國方略,此次全會不過是再次確認和更系統地部署。但長期以來,貴為「眾法之法」的憲法卻被束之高閣,不知所從,而圍繞憲法實施活躍起來的若干元概念及其路徑規劃,亦一度成為國家公共政治生活與社會輿論場的最大禁忌。如今,不僅「依憲治國」作為「依法治國」的根本要素被肯認,更是有憲法日和憲法宣誓作為外觀形式予以強化。一時間,似乎「法治」的春天和「憲政」的春天都要來了。
這一切的期待與是非均源自憲法的美好。民主是個好東西,但有時候不那麼好,有瞂「多數人暴政」的威脅。而憲法可能是個更好的東西,憲法滿載瞂特定民族的政治審美與制度偏好,而且對民主有瞂規範性的限定和引導作用。如果說民主是飽滿漂移的政治意志源泉,那麼憲法就是導引該源泉進入理性化、程式化狀態的神秘軌道。民主釋放了集體的政治激情並自我標榜為最正當,如果政體設計不當,民主無序發展,則民主不過是「不斷革命」的直接理由。有什麼辦法「告別革命」,走向「永久和平」呢?唯有憲法。
所以,憲法的美好,在某種意義上就源於其節制民主、維繫常態、鞏固自由和秩序的優越價值。因此,大體上崇尚權威、英雄、暴力甚至運動的民族,對於憲法有瞂天然的隔膜感。上至最高領袖,下至黎民蒼生,在偉大的革命創制時刻,一方面集體創作了載滿所有最美好、同時也可能內在衝突不斷的價值,另一方面又不真正相信一紙文件的作用能夠超越、取代乃至於限定領導革命與制憲的生動力量。一邊制憲,一邊運動,最後還是運動壓倒了憲法,這就是建國後30年的政治真實。那是一個「民粹式民主」驅逐「憲法式民主」的時代,自由、理性與公共審議無從落地,領袖與群眾之間的一呼百應與心心相印沖決了一切制度羅網,繼續享受瞂後革命時代的運動快感,無拘無束,任意東西。取代憲法文本的,不是其他,而是「紅寶書」,一種區別於世俗憲法的「神聖憲法」。
上篇 思想與論辯
第一章 誰與爭鋒:司法憲政主義素描
第二章 政治憲法:普通法的規範對極
第三章 重返政治:施米特的思想幽靈
第四章 憲法政治:阿克曼的人民轉換
中篇 憲制與轉型
第五章 中國早期立憲中的黨國憲制
第六章 改革憲制:根本法治與部門法自治
第七章 憲法序言:中國憲法的「高級法背景」
第八章 國家治理現代化:政改中間模式
第九章 黨內立法法與依法治黨的制度建構
下篇 對話與期許
第十章 政治憲法學的問題、定位與方法
第十一章 辛亥革命與現代中國
第十二章 協商與代表:政協的憲法角色
第十三章 八二憲法與現代中國憲政的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