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itical Constitution and Future Constitutionalism in China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政治憲法與未來憲制
HKD180.00
In stock
本書是作者多年以來思考建構政治憲法學理論的成果。全書共十六章,分為「思想紛爭」、「基本觀念」、「制度因緣」和「道路統緒」四篇。作者從確立其政治憲法學的理論觀點開始,繼而闡釋憲法權威、公民資格、自由政治與國家構建等基本憲法觀念,進而分析及比較中西憲法制度,突出政治憲法學不同於規範憲法學與憲法釋義學的問題意識和理論視野,終而從歷史的角度為未來的中國憲制乃至世界憲制,提供理論規劃。
作者認為,現代中國處於一個由非常政治到日常政治的憲制轉變時期。在這個時期,憲法起着終結革命、建構制度的作用,並可透過憲法完成建國進程,從非常政治轉變為日常政治,迎來司法憲政主義的時代。政治憲法學正是以歷史的視野,發現政治憲法結構中從現實主義到規範主義、從黨制國家到憲政國家、從人民主權到個人自由的歷史趨勢。
作者認為,現代中國處於一個由非常政治到日常政治的憲制轉變時期。在這個時期,憲法起着終結革命、建構制度的作用,並可透過憲法完成建國進程,從非常政治轉變為日常政治,迎來司法憲政主義的時代。政治憲法學正是以歷史的視野,發現政治憲法結構中從現實主義到規範主義、從黨制國家到憲政國家、從人民主權到個人自由的歷史趨勢。
ISBN
978-962-937-291-0
Pub. Date
Jul 1, 2016
Weight
0.84kg
Paperback
508 pages
Dimension
150 x
215 mm
風雨如晦,百年慘澹。感時憂憤,空懷激烈。
這些年我的學術研究從西方政治思想史轉入憲法學與中國的近現代立憲史,集中於政治憲法與未來中國憲制的省思,在海內外陸續出版了一系列著述。此次承蒙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朱國斌社長的雅意,在他們近期推出的「憲政中國叢書」中,編輯出版一部自己的憲法學論著,不禁感慨良多,吾以為憲政學思雖發凡於晚清末年,但九曲輪迴,潮起潮落,至今依然是中國社會的中樞問題,乃學術思想界第一要務。檢視自己近幾年的有關著述,雖然內容繁多,涉及政治、法律、社會、歷史、文化等多個領域,但貫穿其中的仍然是憲政主題,立憲主義的政治憲法學是我思考和研究中國社會百年變革的主線。為此,這部文集在「政治憲法與未來憲制」的主題之下,我試圖把過往自己的有關論述勾連起來,形成一個內在的憲法學邏輯,用於支撐我的政治憲法學理論。
全書共分四篇16章,第一篇「思想紛爭」的三篇論文,主要是討論了政治憲法學的產生以及憲法學各種流派內外部之間的理論紛爭,明確了我的立憲主義的政治憲法觀;第二篇「基本觀念」中的四篇論文,則主要是基於政治憲法學的視角,闡述了諸如憲法權威、公民資格、自由政治與國家構建等一些基本的憲法觀念;第三篇「制度因緣」的四篇論文,則集中於中西憲法制度的分析研究,着重挖掘了這些制度變革中的一些重大的憲法學問題,突顯了諸如革命制憲、規範生成、憲法結構與人民主權以及政治憲法學的早期現代淵源等不同於規範憲法學與憲法釋義學的問題意識和理論視野;第四篇「道路統緒」的五篇論文,則是站在歷史規範主義的文明演進論的高度,審視中國憲法的文明內涵、演變路徑以及相關的基於古今中西交匯的政治憲法問題和各種主義之爭,為未來的中國憲制乃至世界憲制,提供一種建設性的理論規劃。如此看來,這部書稿的16篇文章雖然是這些年陸續寫作發表的舊作,有的已經結集出版於我的《從非常政治到日常政治》、《政治憲法學綱要》等著作之中,有的零散發表於海內外的學術刊物中,但這次我把它們歸結為一集16章,還是形成了一個較為縝密的政治憲法學的邏輯理路,呈現了我的既不同於政治憲法學左派也不同於規範憲法學及憲法釋義學的獨特風格。立憲主義在中國既是一種理論,更是一種實踐,學術思想只有扎根於中國的現實土壤,才能開花結果。誠如是,則吾願足矣!
這些年我的學術研究從西方政治思想史轉入憲法學與中國的近現代立憲史,集中於政治憲法與未來中國憲制的省思,在海內外陸續出版了一系列著述。此次承蒙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朱國斌社長的雅意,在他們近期推出的「憲政中國叢書」中,編輯出版一部自己的憲法學論著,不禁感慨良多,吾以為憲政學思雖發凡於晚清末年,但九曲輪迴,潮起潮落,至今依然是中國社會的中樞問題,乃學術思想界第一要務。檢視自己近幾年的有關著述,雖然內容繁多,涉及政治、法律、社會、歷史、文化等多個領域,但貫穿其中的仍然是憲政主題,立憲主義的政治憲法學是我思考和研究中國社會百年變革的主線。為此,這部文集在「政治憲法與未來憲制」的主題之下,我試圖把過往自己的有關論述勾連起來,形成一個內在的憲法學邏輯,用於支撐我的政治憲法學理論。
全書共分四篇16章,第一篇「思想紛爭」的三篇論文,主要是討論了政治憲法學的產生以及憲法學各種流派內外部之間的理論紛爭,明確了我的立憲主義的政治憲法觀;第二篇「基本觀念」中的四篇論文,則主要是基於政治憲法學的視角,闡述了諸如憲法權威、公民資格、自由政治與國家構建等一些基本的憲法觀念;第三篇「制度因緣」的四篇論文,則集中於中西憲法制度的分析研究,着重挖掘了這些制度變革中的一些重大的憲法學問題,突顯了諸如革命制憲、規範生成、憲法結構與人民主權以及政治憲法學的早期現代淵源等不同於規範憲法學與憲法釋義學的問題意識和理論視野;第四篇「道路統緒」的五篇論文,則是站在歷史規範主義的文明演進論的高度,審視中國憲法的文明內涵、演變路徑以及相關的基於古今中西交匯的政治憲法問題和各種主義之爭,為未來的中國憲制乃至世界憲制,提供一種建設性的理論規劃。如此看來,這部書稿的16篇文章雖然是這些年陸續寫作發表的舊作,有的已經結集出版於我的《從非常政治到日常政治》、《政治憲法學綱要》等著作之中,有的零散發表於海內外的學術刊物中,但這次我把它們歸結為一集16章,還是形成了一個較為縝密的政治憲法學的邏輯理路,呈現了我的既不同於政治憲法學左派也不同於規範憲法學及憲法釋義學的獨特風格。立憲主義在中國既是一種理論,更是一種實踐,學術思想只有扎根於中國的現實土壤,才能開花結果。誠如是,則吾願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