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於儒家憲政的學思之路
儒家憲政是中國政制演進之最可能方向,且我相信,唯有依據儒家義理建立良好政制,中國之社會政治秩序才能保持長久穩定。 然而,當筆者提出儒家憲政論,學界、尤其是公共輿論界,批評之聲居多。對這些懷疑,我很少直接回應,而以之為動力,盡自己之心力,更為深入、細緻地思考,以求儒家憲政義理之完整和融貫。 本書算是近年來對儒家憲政之義理探索之總結;借此機會,也交代一下自己從思想上走入儒家憲政之路,或有助於讀者理解本書之論說。
一、河殤一代
80 年代中期,入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讀書。之所以主動選擇讀歷史專業,乃為弄清縈繞心頭的疑惑:中國何以至此貧窮、落後、混亂境況,又何以走出此種局面?故當時身在歷史系,卻有強烈現實關懷,尤其喜愛理論思考。由此難免在文化上成為激進分子。 此乃時代使然。這時代之弄潮兒是過去三十多年來主宰思想文化界的「80年代知識分子」,其人生經歷普遍如此:生在紅旗下,長在毛主席的懷抱;積極參加「文化大革命」,又被迫「上山下鄉」;70年代,成為「批林批孔」的主力,大寫所謂理論文章;鄧小平復出,復得以上大學,所謂「老三屆」是也。這一代人可稱為「紅衞兵一代」。我上大學時,他們已畢業,並掀起文化思想之大潮,其基本傾向是激進反傳統。 他們之前的兩代人,受新文化運動影響,也持反傳統立場,但畢竟,幼年受過家庭、社區風俗之熏染,對傳統尚能手下留情;或者雖反傳統,身上仍可見傳統之遺韻。在這批 80 年代知識分子身上,傳統則蕩然無存,其對傳統之態度是激烈而粗暴的。可以說,中國思想學術與傳統的真正斷裂,最早發生在這代人身上,而風雲際會,他們主宰70年代末以來之中國思想文化界長達三十年之久。好在近年,他們終於到了退休年齡。 身在此環境中,血氣未定之青少年,自易受其影響,故當時認可「中國需要三百年殖民」之類高論,告別黃土文化、走向藍色海洋文明的吶喊,也聽之無疑。猶記得1988年在大學宿舍之活動室與同學觀看電視政論片《河殤》之激動心情。故我這代人大體可稱為「《河殤》一代」,精神成長時期完全籠罩在紅衞兵一代之下,「被激進」是不可逃避的,其文化傾向也基本上是激進反傳統;而因為閱歷不多,見識較少,比之紅衞兵一代,實際上更為膚淺。
On Confucian Constitutionalism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儒家憲政論
HKD180.00
In stock
兩甲子前,中國戰敗於日本,儒家士大夫遂尋求全面制度變革,行之數千年的堯舜周孔治理之道被棄如敝屣。此後百年,雖有仁人志士守護道統,復興儒學,唯多局限於精神、道德、文化領域,以為儒家未曾塑造、維護良好秩序,更不可能行於當世。
本書作者卻力排眾議,為當前中國之制度變革提出「儒家憲政」方案。作者認為,一國憲政當扎根於自身文明,儒家在中國文明中具有特殊地位,這决定了中國憲政必為儒家憲政。
本書上卷「義理」,參考中國數千年的治理實踐,疏解儒家經典,闡明常在常新的中國治理之道;下卷「更化」,探討當下中國通往儒家憲政之路。作者並不準備提出整全的憲制方案,反而保持充分開放的心態。作者認為,唯有歸宗道統,中國之政治秩序才可趨於良善、穩定,但「人能弘道」,當世君子不能不因時而立制,為此不能不廣泛參照西方的法度。
故「儒家憲政」既不同於自由民主憲政或社會主義憲政,亦有別於「儒教憲政」。作者以為,前者無視中國文明傳統、憑空立憲,而失之於「不及」;後者「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而失之於「過」。儒家憲政中道而行,或可供有志於治國平天下的賢明君子採擇一二。
本書作者卻力排眾議,為當前中國之制度變革提出「儒家憲政」方案。作者認為,一國憲政當扎根於自身文明,儒家在中國文明中具有特殊地位,這决定了中國憲政必為儒家憲政。
本書上卷「義理」,參考中國數千年的治理實踐,疏解儒家經典,闡明常在常新的中國治理之道;下卷「更化」,探討當下中國通往儒家憲政之路。作者並不準備提出整全的憲制方案,反而保持充分開放的心態。作者認為,唯有歸宗道統,中國之政治秩序才可趨於良善、穩定,但「人能弘道」,當世君子不能不因時而立制,為此不能不廣泛參照西方的法度。
故「儒家憲政」既不同於自由民主憲政或社會主義憲政,亦有別於「儒教憲政」。作者以為,前者無視中國文明傳統、憑空立憲,而失之於「不及」;後者「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而失之於「過」。儒家憲政中道而行,或可供有志於治國平天下的賢明君子採擇一二。
ISBN
978-962-937-292-7
Pub. Date
Jul 1, 2016
Weight
0.5kg
Paperback
288 pages
Dimension
152 x
229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