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ories to Ashes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灰燼與記憶
Author / Editor
HKD108.00
In stock
Add to Wish List
記憶,在時間的沙漏中,漸漸變成了灰燼。然而,記憶得以記錄並流傳於世,全靠文字。從古至今,文字記錄了人的思想,記錄了人的歷史,記錄了人的現狀。

可是,文字是脆弱的。一場大火,一場洪水,文字便可消失得無影無蹤。在封閉社會中,當權者編製《禁書目錄》、舉辦焚書儀式,只為禁錮人的思想,控制人的記憶,把人民困在由當權者築起的大廈裏。但隨着時間的流逝,無論是多麼堅固的建築,也會漸漸出現裂縫。在當權者的禁錮下,人民漸漸把塵封已久的記憶解放出來,反抗當權者。蘇聯政府的瓦解,柏林圍牆的倒下,便是明證。

本書透過神話傳說、人物事跡談歷史,談閱讀。歷史是社會記憶的一部分,時人應牢記於心,勿把記憶變成灰燼。
ISBN
978-962-937-400-6
Pub. Date
Jun 19, 2019
Weight
0.4kg
Paperback
332 pages
Dimension
130 x 185 mm
去秋,香港城大出版社的朱國斌先生和陳明慧女士過訪。席間,話及人文知識分子的批判性,朱先生深表贊同。 及後,他邀我為社裏組織一套隨筆叢書,我便欣然應允了。 隨筆是我喜歡的文體。「筆」,是一種斷片式記錄, 大約相當於姚鼐《古文辭類纂》中說的「雜記」,國外有人稱作摘記式短文。至於「隨」,放任無羈,所指無疑是一種自由的形態。隨筆的定義簡單明白,就是自由的記錄。沒有自由,便沒有隨筆。可以想見,隨筆是不安分的,嘗試的, 探索的,總是置身邊緣。所謂「先鋒」,其實也是邊緣。隨筆不喜停駐於某一場域,卻喜深入交叉的小徑,其間榛楛弗剪,卻又沒有巴洛克式的那種繁複而華美的風格,而接近數學般的明晰。所以,雖然有作家用於記敍日常生活,如蘭姆 (Charles Lamb),如阿索林(José Martínez Ruiz),但是更多的還是藉以承載思想,像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 帕斯卡爾(Pascal Quignard)、培根(Francis Bacon)、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薇依(Simone Weil)、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等等,直到魯迅,都是大家所熟知的隨筆型作家。

這裏的幾位作者,多年來一直從事嚴肅的寫作,隨筆是常用的形式之一。其中,邵燕祥和王得后是內地著名的雜文家,被譽為魯迅的「傳人」。邵燕祥給集子起名《奧斯維辛之後》,取意於思想家阿多諾著名的警句,肯定寫作的道義感。他認為,法西斯並不只是意味着極端民族主義,而且意味着專制獨裁、思想禁錮,意味着屠殺、戰爭、毀滅和死亡。因此,它也就不只限於德國、意大利,不限於20世紀, 而是切切實實地延續並威脅到21 世紀全人類的命運。作者強烈呼籲「反法西斯」者以此為鑑,他希望作為一個口號, 不至於在代際傳遞間中斷。王得后的《刀客有道》返回中土, 直接取材於周遭的社會現實。說市民,說師友,說自己,全書似乎沒有一個集中的主題,字裏行間,卻無處不響應着同一的脈搏,就是新與舊的鬥爭。就連魯迅,在書中也非「過氣」的人物,而以其獨有的姿態,參與到實際的變革中來。 趙園和錢滿素同為學院中人,隨筆的材料多來自各自的專業,態度卻並非純學術,沒有絲毫陳腐的學究氣息。趙園的集子就叫《讀人》,很大篇幅述及中國皇權專制時代中魏晉與明清兩個最黑暗的時段,且及於當代「文革」,特別注重具有中國特色的家族倫理與文化心態,可謂洞悉幽微。而錢滿素的《覺醒之後》,則致力於政治社會制度的描畫,橫看成嶺,側看成峰,全方位展現一個偉大的民主國家的形象。筱敏別具心眼,讓《灰燼與記憶》重燃火焰。所涉神話、傳說、歷史,人物和事件,包括閱讀種種,充滿隱喻,在人性道德的最高意義上,閃爍着詩意的光輝。把這樣幾個集子合到一起,古今中外都有了。

在叢書中,我加入了自己的一個集子,寫的是另類文化史:《地下寫作和秘密閱讀》。卑之無甚高論,唯書中保存的一點文化壓制的故實,或許還有一瞥的價值。

叢書作者的敍事各有不同,但是所關切的,都是人的生存境遇。人首先是個人,為自己而生存:安全地生存,自由地生存,有尊嚴地生存。事實上,如此合理的生存,卻不斷遭到合法性暴力的摧殘和國家神話的誆騙。正是基於共同的理念和認識,所以,納粹德國、沙俄和蘇聯,那些「中午的黑暗」,會成為叢書反覆述說的內容。作者都是有「歷史癖」的人,用魯迅的話說,是有「記性」的人。他們記住, 而且要大家也記住,記住那許許多多的犧牲者、不幸者、被湮沒者,記住黑暗是從哪裏開始的,人們憑藉什麼樣的力量去驅逐它,直至一次次曙光重現。

歷史學家一再強調說,應當重視歷史經驗與現實問題的關聯。唯有歷史,才能給我們目下的行動提供重要的依據; 而且唯有它,才能為我們走向未來提供必要的想像力。所有的光榮與夢想,崛起與覆亡,都已在過往的時日裏作出分明的昭示。因此,每一回顧,都將使我們在意識到重負的同時, 增進對於人類自由、民主、正義與進步的信心。 出版社提議給叢書命名,我到底取了一個沒有名字的名字,叫「隨筆六種」。心想,猶如原木製作的家具,本色便好。

是為序。


2018,戊戌年大年初一夜
林賢治

第一編 被困的記憶
記憶的形式
羊的社會及宿命
普羅米修斯的傳說

第二編 孤獨的守望者
廣場上的白頭巾
種子是不該磨粉的
傳說
此刻有誰
人民迷宮

第三編 禁止思想的時代
書的灰燼
扎米亞京的現實
遭遇奧威爾
精神的旅人
從莫爾斯電報開始

第四編 帝國的暗影
法西斯摧毀了什麼
群眾汪洋
語言巫術
情感瘟疫
這一代以及那一代的理想
誠實與否,這是一個問題
即使在最黑暗的時代
拿什麼去寬恕

第五編 凍土與鐵幕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彼得堡
滴血大教堂前後
我從沒想過我會見到列寧
閱讀索爾仁尼琴
一個人要活得足夠長久

垮壩
舊書記 — 《布拉格之春》
最後的
代後記 — 一間自己的書房

筱敏,作家,1955年生。著有詩集《米色花》、《瓶中船》,長篇小說《倖存者手記》,散文隨筆集《喑啞群山》、《理想的荒涼》、《女神之名》、《成年禮》、《捕蝶者》、《涉過忘川》等。

作者訪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T97wlicRr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