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 Kong in Twenty Years: The Changing Spirit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回歸20年:香港精神的變易
Author / Editor
HKD148.00
In stock
Add to Wish List

香港回歸20年,除了政改、50年不變之後前途是否自決等等爭論之外,是不是有更多同樣重要的精神面貌,在回歸之後一直在潛移默變,而不為大家所看重?所謂「香港精神」,除了工具性、用來文過飾非的一堆口號和修辭之外,我們對它有足夠探索和反省了嗎?


本書由本地從事香港研究的學者撰寫,暫且將關注移離高調的政治口號,重返社會、民生和文化視野,嘗試用敏銳的目光去審視和檢討香港精神的流動和變易,為下一個世代的安身立命準備更開闊的反思。

ISBN
978-962-937-316-0
Pub. Date
Jul 1, 2017
Weight
0.8kg
Paperback
340 pages
Dimension
170 x 230 mm
國族命題與城市精神

我喜歡在課堂上給同學分享新加坡異見漫畫家Morgan Chua創作的一幅名作:1972年,即香港進入所謂「黃金歲月」的「麥理浩時代」的第二年,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身處「烏煙瘴氣」的香港紅燈區,僅剩單衣蔽體,一邊狼狽地拔足逃跑,一邊埋怨香港跟新加坡完全不一樣—Chua引用了李光耀的一句原話:「這裏什麼都可能發生,無人在乎,沒有人嘗試在香港建設一個國族(nation)。」(Chua, 2014, 102)差不多30年之後,也就是香港回歸中國之後短短數年,李光耀訪港時接受電視新聞節目訪問,對香港的評論是:「(60年代)政府沒有感到要向市民負責,只是提供法治及保持社會秩序。市民則在山邊搭建小木屋居住。他們自己負擔自己的生活,並建設了現代的香港……。香港現已變得不同,不論是……,人們都希望政府給予賠償。」1 在另一個大學演講中又說:「今天,香港人政治上有較大發言權,但卻不像過去幾十年在殖民地總督治下那樣快活,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從前,他們接受英殖民地人民身份;現在,香港是一位華人做行政長官而非英人總督,香港人好像對此更少稱意。」(李光耀,2000)
據說,過去香港賴以成功的原因之一,正是我們不談政治,這種對政治「污名化」的提法到今天仍然是很流行的論調(見本書總論)。李光耀曾認為欠缺國族命題的香港一塌糊塗,但當國族命題主導香港之時,他又反指香港人期望過高、意見太多。當權者只在意國族政治的結果;香港大眾在意的除了結果,可能還有命題和議程的建構過程。不過說到國族命題,在這塊土地上無論是參與其中或置身事外,都只有無可奈何。在過去,各人對這座城市的認同和忠誠,都有著自圓其說的焦點和空間,今日在國族命題之下反而難以安身立命,變得不知所措。有時,國族命題不一定是問題本身,卻往往令難題變本加厲,又或令解難過程事倍功半;國族命題也曾經在我們思考前途所向時提供好些可能性,但又總是好景不常。
可以跟國族命題共享「平衡時空」,甚或共融、競爭、互補,而市民社會又可以有較大空間去維護保育、塑造經營的,會不會是城市精神?今天,全球有超過一半的人口住在城市,二百年前這個數字大約只有3%;但是城市的歷史不會比國家短,甚至比大部分民族國家還要悠久(李家翹,2017)。

導論
1.     香港精神的演變:詮釋與反思
        黃  洪、葉保強

甲篇  經濟奇跡之後的香港精神
2.    「總有出頭天」對拼「中環價值」:香港經濟金融化的社會衝擊
        李劍明、鄭正賢

3.     重尋「制度自信」:回歸後香港經濟的制度退化與增長的最大制約
        黃兆基

4.     告別「創業精神」?香港回歸二十年來的檢視與分析
        鄭宏泰、尹寶珊

乙篇  身份危機與香港精神

5.     本土與國族之間:後殖民香港電影還有自主策略嗎?
        張少強

6.     覺醒還是否定?文化遺產保育與地方身份認同建構
        鍾  謙

7.     拒絕邊緣:進與退的廣東話          
        陸詠騫

8.     九七回歸與華裔—南亞裔香港人共融精神的變易
        李劍明、羅金義、郭  儉

丙篇  善治的挑戰與香港精神

9.     港式政治態度的新危機:並存而不共融的倫理秩序
        呂大樂

10.   循序漸進與問心無愧:從政治修辭看管治階層思維的變易與窘境
        莫家棟

11.   捍衛人權法治的價值:機制與空間的日益敗壞
        莊耀洸、徐嘉穎

12.   再見理想?二十年來香港高等教育政策與學術生態
        盧一威、伍世傑

13.   回歸後香港對外事務自主性的虛妄:亞洲體育盛事之都的局限
        朱  博、李裕維

總論

14.   離棄「人心」的「回歸」:政治化的污名與經濟化的困局
        許寶強

羅金義,現任香港教育大學大中華研究中心聯席總監,《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總編輯,社會科學系副系主任。有關香港研究的編著包括《留給梁振英的棋局:通析曾蔭權時代》、《香港經濟:非經濟學讀本》、《獅子山下的南亞小企業》、《山河.家國.難民情:調景嶺小故事》等等。

作者訪問: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_nD5fgwZLc&list=UULe6FfnRBvxvWzo9gc8s6mQ&index=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