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 Kong in China—Rethinking the Hong Kong–Mainland Relationship (in Chinese)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香港在中國—重新思考內地與香港關係
HKD128.00
In stock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解釋了香港置身於中國之內,能夠保持其獨一無二優勢的原因。第一部分從中國和英國兩方的角度,對香港過去兩個世紀的歷史背景進行了粗略的勾勒。第二部分則談及香港的經濟基礎,並探討影響着中港關係的地緣政治壓力。第三部分探討香港如何能夠擺脫僵局,藉此建構嶄新的敘事——置身中國之內的香港故事。
++++++++++++++++++++++++++++++++++++++++++++++++++++
「這本書提醒讀者香港憲制的歷史是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的一個小插曲。近二十年來有關一國兩制的爭論和衝突只有放在中國和世界的視野下才會有真正的意義—它們主要是世界格局的變化在香港引發的陣痛。應對速變是香港的宿命,而香港從來都能把握好危機中的機會。本書正是告訴讀者香港的將來在中國、中國的將來在世界。把握好這個機遇,香港依然是中國走向世界的橋樑。」
傅華伶
香港大學 法律學院教授,院長
「在香港處於社會巨變和體制激劇演進的時代,這本小書提醒我們,香港需要發展一套可以勵人前行的新的敍事,以適應當下的艱難情況,也為自身的未來描述一個鼓舞人心的前景。較之同類著作,這本書更為誠懇地從外國侵略和不平等條約的角度試圖理解香港作為「中國精神創傷的遺產」的意義。更重要的是,本書將香港本身的地位以及香港與大陸的關係置放在當今世界地緣政治的大背景下來討論,並在此基礎上提出香港如何擺脫「困局」的建議,即在接受這片土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的基礎上重新喚起香港自身的集體意識並發揮自身絕無僅有的諸多優勢。將這本立場客觀溫和的小書翻譯成中文,磊傑為中文世界關於香港問題的討論提供了一份新穎及時的材料。譯文忠於原文又流暢順達,給讀者非常愉悅的閱讀體驗。」
王江雨
香港城市大學 法律學院教授,中國法與比較法研究中心主任
++++++++++++++++++++++++++++++++++++++++++++++++++++
「這本書提醒讀者香港憲制的歷史是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的一個小插曲。近二十年來有關一國兩制的爭論和衝突只有放在中國和世界的視野下才會有真正的意義—它們主要是世界格局的變化在香港引發的陣痛。應對速變是香港的宿命,而香港從來都能把握好危機中的機會。本書正是告訴讀者香港的將來在中國、中國的將來在世界。把握好這個機遇,香港依然是中國走向世界的橋樑。」
傅華伶
香港大學 法律學院教授,院長
「在香港處於社會巨變和體制激劇演進的時代,這本小書提醒我們,香港需要發展一套可以勵人前行的新的敍事,以適應當下的艱難情況,也為自身的未來描述一個鼓舞人心的前景。較之同類著作,這本書更為誠懇地從外國侵略和不平等條約的角度試圖理解香港作為「中國精神創傷的遺產」的意義。更重要的是,本書將香港本身的地位以及香港與大陸的關係置放在當今世界地緣政治的大背景下來討論,並在此基礎上提出香港如何擺脫「困局」的建議,即在接受這片土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的基礎上重新喚起香港自身的集體意識並發揮自身絕無僅有的諸多優勢。將這本立場客觀溫和的小書翻譯成中文,磊傑為中文世界關於香港問題的討論提供了一份新穎及時的材料。譯文忠於原文又流暢順達,給讀者非常愉悅的閱讀體驗。」
王江雨
香港城市大學 法律學院教授,中國法與比較法研究中心主任
ISBN
978-962-937-618-5
Pub. Date
Aug 27, 2021
Weight
0.5kg
Paperback
98 pages
Dimension
152 x
229 mm
Subjects
「後國安法時代」的香港論述
「一國兩制」是什麼?如何理解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與國家的主權和「全面管治權」的關係?港人的身份認同應該是怎樣的?對於「香港故事」應有一個怎樣的論述或敍事?如何理解香港的過去?香港會有一個怎樣的未來?「一國兩制」的路如何走下去?
在「後國安法時代」,這一系列的問題比歷史上任何其他時間更為迫切,甚至令不少港人為之焦慮。雖然本書成書於《國安法》通過之前,但它已經帶出了這些問題,並為這些問題提供了初步的答案。在「後國安法時代」的今天,本書比它在其寫作的時刻,對我們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更具啟發性。
本書的作者是陸恭蕙女士和Richard Cullen教授。陸女士是香港的公眾人物,曾在回歸前擔任立法局議員、在回歸後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並曾出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環境局副局長。陸女士也是一位學者,有多本著作。Cullen教授來自澳洲,曾在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院任教多年,近年來則任教於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兩位作者都是長期居於香港、為香港社會服務並熱愛香港的知識分子,本書是他們多年來對於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境況和「香港故事」的思考的結晶。
作者在本書中指出,關於香港的身份、地位、前途和命運,需要有一種共同理解,也就是書中提到的「論述」或「敍事」(narrative),也就是關於如何敍述「香港故事」的一個答案。他們進而指出,如果把香港的身份和命運寄託於西方式民主政制在香港的建立,實現所謂「雙普選」,這是以偏概全的,因為香港並不是一個國家,也不是一個獨立政治實體,香港是她的祖國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港人必須認識其祖國,並嘗試理解香港作為中國的香港所應該和可能扮演的角色。
「泛民主派」政治人物把其所有精力投身於在香港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政制,但這不是香港的宿命。可是這也不是說香港應該變成完全像內地的大城市一般的另一個中國城市。作者指出,在歷史上香港是中西文化交匯點,華洋共處,吸收了不少現代文明的理念和做法。香港是祖國的寶貴的資產,作為一個高度國際化的大都會,香港的前途仍是無可限量的。在「一國兩制」的憲制框架下,「兩制」完全可以相互合作,互補對方的不足,共存共榮,為我們的祖國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我認為本書的觀點在「後國安法時代」仍是洞見。有人認為《國安法》的制定標誌着「一國兩制」的結束,我不敢苟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23條本來已經說得很清楚,制定禁止叛國、分裂國家、顛覆中央人民政府、煽動叛亂等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的法律,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責任。2003年第23條立法因「七一大遊行」而被擱置之後,直至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為止,中央從沒有指令行政長官立刻重新啟動第23條的立法。
「一國兩制」是什麼?如何理解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與國家的主權和「全面管治權」的關係?港人的身份認同應該是怎樣的?對於「香港故事」應有一個怎樣的論述或敍事?如何理解香港的過去?香港會有一個怎樣的未來?「一國兩制」的路如何走下去?
在「後國安法時代」,這一系列的問題比歷史上任何其他時間更為迫切,甚至令不少港人為之焦慮。雖然本書成書於《國安法》通過之前,但它已經帶出了這些問題,並為這些問題提供了初步的答案。在「後國安法時代」的今天,本書比它在其寫作的時刻,對我們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更具啟發性。
本書的作者是陸恭蕙女士和Richard Cullen教授。陸女士是香港的公眾人物,曾在回歸前擔任立法局議員、在回歸後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並曾出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環境局副局長。陸女士也是一位學者,有多本著作。Cullen教授來自澳洲,曾在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院任教多年,近年來則任教於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兩位作者都是長期居於香港、為香港社會服務並熱愛香港的知識分子,本書是他們多年來對於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境況和「香港故事」的思考的結晶。
作者在本書中指出,關於香港的身份、地位、前途和命運,需要有一種共同理解,也就是書中提到的「論述」或「敍事」(narrative),也就是關於如何敍述「香港故事」的一個答案。他們進而指出,如果把香港的身份和命運寄託於西方式民主政制在香港的建立,實現所謂「雙普選」,這是以偏概全的,因為香港並不是一個國家,也不是一個獨立政治實體,香港是她的祖國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港人必須認識其祖國,並嘗試理解香港作為中國的香港所應該和可能扮演的角色。
「泛民主派」政治人物把其所有精力投身於在香港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政制,但這不是香港的宿命。可是這也不是說香港應該變成完全像內地的大城市一般的另一個中國城市。作者指出,在歷史上香港是中西文化交匯點,華洋共處,吸收了不少現代文明的理念和做法。香港是祖國的寶貴的資產,作為一個高度國際化的大都會,香港的前途仍是無可限量的。在「一國兩制」的憲制框架下,「兩制」完全可以相互合作,互補對方的不足,共存共榮,為我們的祖國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我認為本書的觀點在「後國安法時代」仍是洞見。有人認為《國安法》的制定標誌着「一國兩制」的結束,我不敢苟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23條本來已經說得很清楚,制定禁止叛國、分裂國家、顛覆中央人民政府、煽動叛亂等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的法律,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責任。2003年第23條立法因「七一大遊行」而被擱置之後,直至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為止,中央從沒有指令行政長官立刻重新啟動第23條的立法。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引論
第二章 英國殖民地香港的傳統敍事
第三章 中國歷代的創傷
第四章 解決香港問題
第五章 社會平穩的考驗
第二部分
第六章 脫離英國殖民地後香港之演變
第七章 轉變的地緣政治與香港
第三部分
第八章 擺脫「困局」
第九章 譜寫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