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rt Sutra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心經
HKD148.00
Out of stock
Only 0 left
榮獲第九屆紅樓夢獎「專家推薦獎」
床簷上坐着的是菩薩和老子,沙發上坐的是聖母和耶穌,穆罕默德坐在他們對面的椅子上。他們五個就那麼圍在沙發前的茶几邊。茶几上擺了五杯白開水,中間是雅慧為了結婚買來的花生、糖果和葵花籽。幾個 盤子一排兒,被雅慧擺在茶几央間裏。觀音、老子、聖母、耶穌和安拉,圍着茶几坐在那,沒有誰動拿一顆花生或糖果,只有老子端起一杯白水小喝着。
是人在成就神?還是神在拯救人?現實是一湖無邊的蜜漿,還是我們都必須泅渡的苦海?那麼誰又可以為我們渡向遠岸造船和修路?
這是一部顛覆
人與人、人與神、神與神距離的現實故事。
床簷上坐着的是菩薩和老子,沙發上坐的是聖母和耶穌,穆罕默德坐在他們對面的椅子上。他們五個就那麼圍在沙發前的茶几邊。茶几上擺了五杯白開水,中間是雅慧為了結婚買來的花生、糖果和葵花籽。幾個 盤子一排兒,被雅慧擺在茶几央間裏。觀音、老子、聖母、耶穌和安拉,圍着茶几坐在那,沒有誰動拿一顆花生或糖果,只有老子端起一杯白水小喝着。
是人在成就神?還是神在拯救人?現實是一湖無邊的蜜漿,還是我們都必須泅渡的苦海?那麼誰又可以為我們渡向遠岸造船和修路?
這是一部顛覆
人與人、人與神、神與神距離的現實故事。
ISBN
978-962-937-457-0
Pub. Date
Jan 1, 2020
Weight
0.8kg
Paperback
448 pages
Dimension
130 x
185 mm
神與人的暗戰與復還
Carlos Rojas(羅鵬)
美國杜克大學教授
閱讀閻連科的最新長篇小說《心經》,讓人想到1844年,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導言中,把宗教比喻為一種「精神上的鴉片」(Opium des Volkes):
宗教裏的苦難既是現實苦難的表現,同時又是對這種現實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沒有人性世界中的人性,是沒有靈魂處境裏的靈魂。它是人民的鴉片。
這段話清晰的說明,宗教的主要意義是緩解人類現實生活中的痛苦與折磨,然而在同時,它也警惕信徒感知現實痛苦與折磨的實際狀況。因此,馬克思認為,如果世人希望能夠真正面對並且改善現實中人與社會的困境,就必須脫離宗教的信仰,而復還世俗。
不知道中國作家閻連科在寫作《心經》前,是否讀到過在中國被奉為神明的馬克思的這段話。但無論如何,他的新作卻和馬克思關於宗教的論述,形成奇妙的勾連和應對。並且《心經》也和《撒旦詩篇》一樣,故事都剛好是在「宗教與俗世之間」巧妙的展示和描寫了一群「特殊人」的精神狀況和特殊的社會情景。三十年前,來自穆斯林家族的印度/英國裔作家薩爾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出版了他的第四本小說《撒旦詩篇》(1988),作品繞着兩個生活在英國的穆斯林印度演員而展開。寫作運用魔幻現實的講述法,來滔滔不絕地探究作家眼中的移民狀況。故事雖然發生在當代,但主人公一場接一場的夢,卻延伸到了遙遠古代去。而且夢的內容十分荒誕—它反映着人物的精神疾病,同時也和當代世界有着明顯的聯繫。比如說,第一場夢重述一個關於穆罕默德的傳說,說他當時如何給《古蘭經》加了一些支撐多神教的詩篇(即所謂的撒旦詩篇),後來他又把這些詩篇收了回去,說是為了收了魔王的影響。另外一場場的夢,則描寫一個糊塗的外籍阿訇—這顯而易見地諷刺了伊朗精神領袖阿梅尼。小說雖然在文學界廣受關注,但一些伊斯蘭教的信徒,卻認為小說褻瀆了穆罕默德,因此開始激進地阻止作品的傳播。而更加有趣和可怕的是,有阿訇給阿梅尼讀了諷刺他的一些小說片段,於是在1989年初的情人節,阿梅尼對拉什迪下達了追殺令。儘管追殺令下達不到半年後,阿梅尼就已去世,然而追殺令卻至今沒有被取消,致使幾十年來,作家拉什迪都需要過着一種被警察保護的臥底生活,而且也因此,他小說的幾個譯者都先後遭到了攻擊或暗殺。
在拉什迪的小說中,雖然《撒旦詩篇》強調的是伊斯蘭教歷史中的豐富性以及在當代世界中的多元性,但同時,在關注當代世界中的移民問題時,他也批評了一種過度狹隘的宗教態度,以及他人試圖用宗教話語來達到政治目標的行為。而伊朗下達的追殺令,以及其他原教旨主義者對小說的強烈反應,恰好表明作品所諷刺的宗教態度的狹隘與實質。小說雖然試圖把宗教看成是一種獨立的存在,不受權力的控制,然而作品後來所引起的反應,又恰恰證明宗教在很多方面,仍然被政治所干擾。
這讓我們想到閻連科的寫作與命運,又感到他比拉什迪幸運得多。與伊朗及其他重要的伊斯蘭教國家剛好相反,當代中國主張無神論。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中,宗教信仰在中國是被禁止或者壓滅的,取而代之的,則是堅定的政治信仰。然而在中國的改革開放後,宗教信仰不僅被包容,而且還以驚人的速度在擴展。據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8年的白皮書介紹,中國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信徒共有將近2億人,其中伊斯蘭教的信徒有2,000多萬、天主教600多萬、基督教3,800多萬。而民間佛教與道教的信徒人數則多至難以統計。單是專業的教職人員,佛教就有22.2萬人,道教有4萬餘人。如何面對這約為2億的宗教信徒,中國政府在白皮書中總結論述到:「中國始終堅持從本國國情和宗教實際出發,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權利,構建積極健康的宗教關系,維護宗教和睦與社會和諧。」由此可見,在近14億人口的當代中國,宗教信仰是中國社會與中國民間的一種巨大存在並又被遮蔽的巨大現實。尤其在中國作家的寫作中,宗教幾乎是不存在的最大空白。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閻連科最新的長篇小說《心經》的出現,才有了不凡的意義。它使我們得以發現和窺視中國現實中那塊巨大、普遍、而又「不在」的一種驚人的曖昧和真實。
美國杜克大學教授
閱讀閻連科的最新長篇小說《心經》,讓人想到1844年,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導言中,把宗教比喻為一種「精神上的鴉片」(Opium des Volkes):
宗教裏的苦難既是現實苦難的表現,同時又是對這種現實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沒有人性世界中的人性,是沒有靈魂處境裏的靈魂。它是人民的鴉片。
這段話清晰的說明,宗教的主要意義是緩解人類現實生活中的痛苦與折磨,然而在同時,它也警惕信徒感知現實痛苦與折磨的實際狀況。因此,馬克思認為,如果世人希望能夠真正面對並且改善現實中人與社會的困境,就必須脫離宗教的信仰,而復還世俗。
不知道中國作家閻連科在寫作《心經》前,是否讀到過在中國被奉為神明的馬克思的這段話。但無論如何,他的新作卻和馬克思關於宗教的論述,形成奇妙的勾連和應對。並且《心經》也和《撒旦詩篇》一樣,故事都剛好是在「宗教與俗世之間」巧妙的展示和描寫了一群「特殊人」的精神狀況和特殊的社會情景。三十年前,來自穆斯林家族的印度/英國裔作家薩爾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出版了他的第四本小說《撒旦詩篇》(1988),作品繞着兩個生活在英國的穆斯林印度演員而展開。寫作運用魔幻現實的講述法,來滔滔不絕地探究作家眼中的移民狀況。故事雖然發生在當代,但主人公一場接一場的夢,卻延伸到了遙遠古代去。而且夢的內容十分荒誕—它反映着人物的精神疾病,同時也和當代世界有着明顯的聯繫。比如說,第一場夢重述一個關於穆罕默德的傳說,說他當時如何給《古蘭經》加了一些支撐多神教的詩篇(即所謂的撒旦詩篇),後來他又把這些詩篇收了回去,說是為了收了魔王的影響。另外一場場的夢,則描寫一個糊塗的外籍阿訇—這顯而易見地諷刺了伊朗精神領袖阿梅尼。小說雖然在文學界廣受關注,但一些伊斯蘭教的信徒,卻認為小說褻瀆了穆罕默德,因此開始激進地阻止作品的傳播。而更加有趣和可怕的是,有阿訇給阿梅尼讀了諷刺他的一些小說片段,於是在1989年初的情人節,阿梅尼對拉什迪下達了追殺令。儘管追殺令下達不到半年後,阿梅尼就已去世,然而追殺令卻至今沒有被取消,致使幾十年來,作家拉什迪都需要過着一種被警察保護的臥底生活,而且也因此,他小說的幾個譯者都先後遭到了攻擊或暗殺。
在拉什迪的小說中,雖然《撒旦詩篇》強調的是伊斯蘭教歷史中的豐富性以及在當代世界中的多元性,但同時,在關注當代世界中的移民問題時,他也批評了一種過度狹隘的宗教態度,以及他人試圖用宗教話語來達到政治目標的行為。而伊朗下達的追殺令,以及其他原教旨主義者對小說的強烈反應,恰好表明作品所諷刺的宗教態度的狹隘與實質。小說雖然試圖把宗教看成是一種獨立的存在,不受權力的控制,然而作品後來所引起的反應,又恰恰證明宗教在很多方面,仍然被政治所干擾。
這讓我們想到閻連科的寫作與命運,又感到他比拉什迪幸運得多。與伊朗及其他重要的伊斯蘭教國家剛好相反,當代中國主張無神論。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中,宗教信仰在中國是被禁止或者壓滅的,取而代之的,則是堅定的政治信仰。然而在中國的改革開放後,宗教信仰不僅被包容,而且還以驚人的速度在擴展。據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8年的白皮書介紹,中國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信徒共有將近2億人,其中伊斯蘭教的信徒有2,000多萬、天主教600多萬、基督教3,800多萬。而民間佛教與道教的信徒人數則多至難以統計。單是專業的教職人員,佛教就有22.2萬人,道教有4萬餘人。如何面對這約為2億的宗教信徒,中國政府在白皮書中總結論述到:「中國始終堅持從本國國情和宗教實際出發,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權利,構建積極健康的宗教關系,維護宗教和睦與社會和諧。」由此可見,在近14億人口的當代中國,宗教信仰是中國社會與中國民間的一種巨大存在並又被遮蔽的巨大現實。尤其在中國作家的寫作中,宗教幾乎是不存在的最大空白。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閻連科最新的長篇小說《心經》的出現,才有了不凡的意義。它使我們得以發現和窺視中國現實中那塊巨大、普遍、而又「不在」的一種驚人的曖昧和真實。
[上卷]
前話 / 2
01 雅慧 / 7
02 老子 / 12
03 雅慧 / 15
04 菩薩 / 20
05 玉慧 / 25
06 主任、教授和牧師 / 29
07 主任、牧師和阿訇 / 37
08 無名氏 / 49
09 無名氏 / 58
10 顧明正 / 62
11 雅慧、明正和玉慧 / 77
12 雅慧 / 85
13 顧明正 / 91
14 田東青和阮枝素 / 94
15 明正和主任 / 98
16 雅慧 / 100
17 雅慧、主任和明正 / 108
18 雅慧、明正和玉慧 / 111
19 雅慧和明正 / 118
20 水粵師父 / 127
21 田東青和王昌平 / 131
22 信眾們 / 137
23 玉慧 / 149
24 菩薩和老子 / 156
25 主任、雅慧和明正 / 165
26 雅慧和明正 / 173
[下卷]
前話一 / 176
前話二 / 179
前話三 / 182
前話四 / 215
前話五 / 222
01 貢主任 / 227
02 信眾們 / 232
03 田東青 / 235
04 主任、雅慧和明正 / 240
05 雅慧、房姐和主任 / 247
06 水粵師父 / 260
07 田東青 / 263
08 王昌平 / 265
09 雅慧、信眾和主任 / 268
10 阮枝素 / 276
11 雅慧、明正和房姐 / 302
12 無名氏 / 316
13 雅慧和無名氏 / 330
14 貢主任和雅慧 / 335
15 信眾和雅慧 / 342
16 明正和雅慧 / 353
17 無名氏 / 358
18 菩薩和老子 / 364
19 雅慧和明正 / 377
20 領導、主任和信眾們 / 381
21 雅慧和田東青 / 393
22 眾神們 / 403
23 雅慧和明正 / 422
後記 信仰內外的相視書 / 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