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d-in-Hand for Benevolence: 150 Years of History of the Tung Wah Group of Hospitals of Hong Kong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善道同行:東華三院一百五十周年史略
HKD328.00
In stock
榮獲第四屆香港出版雙年獎—社會科學類出版獎
東華三院成立已超過150年,從廣福義祠開始,到創立東華醫院,後來三院合併, 並逐漸成為一個規模龐大且多元化的慈善機構,至今仍然屹立不倒,並且推陳出新, 提供多種切合市民需要的服務,可說是華人機構的一個傳奇。
本書以詳近略遠的方式、按時序記述東華由成立至今一個半世紀的歷史。 全書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析述1870至1950年代、1960至1990年代,以及2000年至現在, 東華如何在不同時期回應時代的變化,提供醫療、賑濟、教育、社會等服務, 在香港的歷史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隨着香港的政治、經濟、 社會等變化,東華積極檢視並革新自身的管治模式與架構,又在服務上有所拓展, 以應市民所需。唯一不變的是,東華一直保持為市民服務的初心– 為善行道,與人同行。
本書不但記錄了東華三院的歷史,同時涉及香港史、中國近代史、 海外華人史、醫療史、社會史、教育史等課題,內容豐富廣泛, 適合對歷史有興趣的人士閱讀。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突破了前人有關東華的著述, 記述了回歸後至2020年的東華歷史,闡釋了「東華模式」的成功歷程, 可以作為「東華學」的其中一本重要著作。
東華三院成立已超過150年,從廣福義祠開始,到創立東華醫院,後來三院合併, 並逐漸成為一個規模龐大且多元化的慈善機構,至今仍然屹立不倒,並且推陳出新, 提供多種切合市民需要的服務,可說是華人機構的一個傳奇。
本書以詳近略遠的方式、按時序記述東華由成立至今一個半世紀的歷史。 全書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析述1870至1950年代、1960至1990年代,以及2000年至現在, 東華如何在不同時期回應時代的變化,提供醫療、賑濟、教育、社會等服務, 在香港的歷史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隨着香港的政治、經濟、 社會等變化,東華積極檢視並革新自身的管治模式與架構,又在服務上有所拓展, 以應市民所需。唯一不變的是,東華一直保持為市民服務的初心– 為善行道,與人同行。
本書不但記錄了東華三院的歷史,同時涉及香港史、中國近代史、 海外華人史、醫療史、社會史、教育史等課題,內容豐富廣泛, 適合對歷史有興趣的人士閱讀。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突破了前人有關東華的著述, 記述了回歸後至2020年的東華歷史,闡釋了「東華模式」的成功歷程, 可以作為「東華學」的其中一本重要著作。
ISBN
978-962-937-602-4
Pub. Date
May 12, 2021
Weight
1.8kg
Paperback
364 pages
Subjects
千百年來,中國人受到儒、釋、道思想的薰陶,養成行善積德的習慣。在昔日的農村,贈醫施藥、施棺助葬、延師教讀等服務,悉由民間的宗族維持,以服務鄉人,資金來自宗族的嘗產。從明代開始,政府在都市設有養濟院,以接濟鰥寡孤獨;而自明末清初,長江三角洲民間組織的善會和善堂漸趨普遍,寓居當地有經濟能力的同鄉合力組織會館,以幫助流寓該地的鄉人,或設立義莊,讓客死異地的鄉人暫時停厝,以便日後運回原籍安葬。19 世紀中葉以還,大量華人移居海外,尤其是北美、澳洲及東南亞地區,他們把這些會館模式帶到海外,在外地協助同鄉或同姓人,會館也成為寓居外地華人的聚會之所。
香港與海內外華人所處的環境有相似之處,亦有不同的地方。香港基本上是一個移民城市。除了新界的原居民,絕大多數的香港華裔居民都是在開埠後不同時期移居本港。在 1949 年以前,香港的大部分華人只視香港為暫居地,本地的同鄉會往往在地名前冠以旅港或僑港之名,足為明證,這與早期海外華人社會相似。然而,香港毗鄰大陸,與深圳只有一河之隔,原來是寶(新)安縣的一部分,與遠離家鄉千里以外的東南亞甚或更遠的南北美洲或澳洲完全不同。香港的華裔居民十居其七八是操粵方言的廣東人,大部分來自珠三角,而海外華人社會卻多以不同的方言群組成,大部分以福建(閩南)人為主體。在這些因素影響下,海外華人社會常見的會館在本港沒有太大的發展,而華人社會所需的種種服務,便由一個以廣東人為主體(戰前東華董事局總理基本由廣東人組成),獲港英政府認可並加持,以立法方式成立的東華醫院肩負起來。
香港開埠初年,華人以廟宇為聚會議事之所,其中位於華人聚居地中心太平山區的文武廟,成為四環(上、中、下環及西營盤)坊眾從事宗教活動和商議地方事務的所在。1860 年代下半葉,隨着本港出入口貿易日趨蓬勃,華商經濟實力崛起,逐漸形成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港府明白華人數目佔全港人口的九成以上,沒有他們的合作和支持,港府的施政舉步為艱,故開始物色既受華人社會接受又諳英語的華人菁英,委以陪審員、太平紳士等職銜,以作籠絡;又適值發生義祠醜聞,港府受到英國殖民地部的責難,港督麥當奴積極推動及協助華人自行組織成立一間中醫院,收容不接受西醫或付不起國家醫院診費的華人,這便是東華醫院創辦的緣起。東華醫院成立後,迅即取代了文武廟,成為全港華人議事之所,除醫療外,還肩負賑災、義學、義莊及本港華人與內地官府聯絡中介等功能。
香港開埠以來便是一個商業社會,東華醫院由商人創立,也一直由商人維持(其後還增加了一些各行的專業精英),這和內地的善堂及海外的會館的情況相似。商人具有長袖善舞、精打細算、強於管理、長於籌募的優點。香港的南北行及金山莊商人通過與東南亞、北美和澳洲等地的商業貿易往來,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商業網絡;東華和海外各地的華人會館就賑災籌款、運載骨殖回鄉等方面緊密合作,也建立了一個慈善網絡,這兩個網絡相輔相成,造就了東華在華人世界慈善團體中的龍頭地位。另一方面,香港商人大多來自珠三角或潮汕地區,部分兼任東華及廣州的慈善團體的總理,所以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前,香港東華醫院是海內外華人慈善團體和會館聯絡的樞紐。
香港與海內外華人所處的環境有相似之處,亦有不同的地方。香港基本上是一個移民城市。除了新界的原居民,絕大多數的香港華裔居民都是在開埠後不同時期移居本港。在 1949 年以前,香港的大部分華人只視香港為暫居地,本地的同鄉會往往在地名前冠以旅港或僑港之名,足為明證,這與早期海外華人社會相似。然而,香港毗鄰大陸,與深圳只有一河之隔,原來是寶(新)安縣的一部分,與遠離家鄉千里以外的東南亞甚或更遠的南北美洲或澳洲完全不同。香港的華裔居民十居其七八是操粵方言的廣東人,大部分來自珠三角,而海外華人社會卻多以不同的方言群組成,大部分以福建(閩南)人為主體。在這些因素影響下,海外華人社會常見的會館在本港沒有太大的發展,而華人社會所需的種種服務,便由一個以廣東人為主體(戰前東華董事局總理基本由廣東人組成),獲港英政府認可並加持,以立法方式成立的東華醫院肩負起來。
香港開埠初年,華人以廟宇為聚會議事之所,其中位於華人聚居地中心太平山區的文武廟,成為四環(上、中、下環及西營盤)坊眾從事宗教活動和商議地方事務的所在。1860 年代下半葉,隨着本港出入口貿易日趨蓬勃,華商經濟實力崛起,逐漸形成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港府明白華人數目佔全港人口的九成以上,沒有他們的合作和支持,港府的施政舉步為艱,故開始物色既受華人社會接受又諳英語的華人菁英,委以陪審員、太平紳士等職銜,以作籠絡;又適值發生義祠醜聞,港府受到英國殖民地部的責難,港督麥當奴積極推動及協助華人自行組織成立一間中醫院,收容不接受西醫或付不起國家醫院診費的華人,這便是東華醫院創辦的緣起。東華醫院成立後,迅即取代了文武廟,成為全港華人議事之所,除醫療外,還肩負賑災、義學、義莊及本港華人與內地官府聯絡中介等功能。
香港開埠以來便是一個商業社會,東華醫院由商人創立,也一直由商人維持(其後還增加了一些各行的專業精英),這和內地的善堂及海外的會館的情況相似。商人具有長袖善舞、精打細算、強於管理、長於籌募的優點。香港的南北行及金山莊商人通過與東南亞、北美和澳洲等地的商業貿易往來,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商業網絡;東華和海外各地的華人會館就賑災籌款、運載骨殖回鄉等方面緊密合作,也建立了一個慈善網絡,這兩個網絡相輔相成,造就了東華在華人世界慈善團體中的龍頭地位。另一方面,香港商人大多來自珠三角或潮汕地區,部分兼任東華及廣州的慈善團體的總理,所以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前,香港東華醫院是海內外華人慈善團體和會館聯絡的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