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ffiti Hong Kong—Public Space, Politics and Globalization [2nd Edition]
如果一粒沙可以看世界,塗鴉就足以窺探香港的面貌,《塗鴉香港:公共空間、政治與全球化》是一種實證調查、分析與批判的通識書籍。
本書於2012年出版後獲得相當反響。書有人看,便是某種認可,更是挑戰。再版,就是對讀者的回應。過去幾年,香港的發展觸及不同角落與層面,從行政長官選舉到「佔領中環」運動,經歷了政治、社會和經濟等方面的巨大演變。這期間,塗鴉世界也起了不少變化,最明顯的是,一代新人換舊人,早期的塗鴉已消失殆盡,但更多的塗鴉見證並記錄了引起紛爭的社會運動。
「佔領中環」不僅是社會運動,更是塗鴉與公共空間使用如何互動的淋漓呈現。跟世界許多都市一樣,香港在「佔中」期間的社會動盪,為塗鴉提供了一個公開登上前台的機會。不管有意或無意,所有在佔領區留下圖案、文字、符號和其他文本的人都短暫的成為塗鴉客。
塗鴉文本的存留時間通常很短暫,第一版收錄的許多圖文都已是明日黄花。過去幾年,作者持續走遍大街小巷,在公開或隱蔽的地方探索香港的最新面貌,記錄了更多本土和外來的塗鴉作品。《塗鴉香港》第二版因此更新了大量圖片,並充實內容及相關理論的探討,但保留了一些歷史切片,以檢驗情境與塗鴉的社會效應。變與不變,全可在前後對比中看出端倪。
歲月更迭,《塗鴉香港》第二版回顧的,照樣是前人在公共空間裏所留下的點滴,以及香港快速社會變遷所引起的許多公共領域的問題,多少為香港保留一份文獻。不變的是,塗鴉所展現的依然是喧嘩多樣的世界。塗鴉,其實並非「塗抹詩書如老鴨」,而是香港多元社會的縮影。
跟世界許多都市一樣,香港在「佔中」期間的社會動盪,為塗鴉提供了一個公開登上前台的機會,所有在佔領區留下圖文的個人都短暫的成為塗鴉客。不過,他們是否認知自己的塗寫行為其實是塗鴉,則可能因人而異。這是塗鴉的吊詭。
塗鴉,對許多人來說,是個不登大雅之堂的概念和行為。它不過是一些窮極無聊的青少年強佔公共空間,所留下的礙眼文字與圖案。
香港,在中外人士看來,是個不中不西的中國特區或亦中亦西的全球都市。他們站在本土或外來立場,便決定香江的面貌,其間有太多的政治取捨。不論支持或反對,「佔中」是最新的例子。
塗鴉和香港到底有什麽關聯?
香港頂多是彈丸之地,比起紐約和其他世界大都會塗鴉的泛濫成災,它的塗鴉還值得浪費筆墨,甚至著書立傳?
除了破壞市容,塗鴉又有什麽可取之處?
塗鴉客不就是整天在街頭遊蕩,趁機隨處亂寫的害群之馬?
這些問題似乎很理直氣壯,卻是隔靴搔癢,而且簡化了一個錯綜複雜的社會現象,只着重物質的表相,忽略了抽象的意涵。
我們寫《塗鴉香港:公共空間、政治與全球化》這本書,不以歷史為着眼,也不從藝術論斷,純粹從新聞報導與學術研究為出發點。香港塗鴉史,包括本土原創和外來移植,都應由關心這段歷史的人去費心,包括塗鴉客他們,畢竟整個塗鴉現象是他們共同創造的結果。塗鴉是否藝術,則相當主觀,不會有結論。它的存在早已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也經常是新聞報導的話題。
新聞是歷史的初稿,我們在台灣都當過幾年報紙或廣播的新聞記者,自信對社會現象的觀察仍然保持敏銳的觸角。我們看塗鴉,不在它的表面圖像或文字,而是企圖透過 Mills(2000)的「社會學想像」中的概念和操作,發掘更深層的背後意義。作者之一,也在美國和香港的新聞與傳播系教過書,對傳播學、政治學與社會學的文獻,多少有所涉獵,我們嘗試從不同的理論視角,分析塗鴉現象。
第一章 「佔領中環」:社會運動的塗鴉效應
第二章 「曾灶財墨蹟」: 民粹的霸道
第三章 「皇帝萬歲」:符號的商業操作
第四章 公共空間的爭奪:法律與街頭藝術的衝突
第五章 由公共空間到公共領域:媒介的集體思維
第六章 中文塗鴉:本土與全球的融合
第七章 「低成本藝術品」:不可理喻的大眾文化
第八章 「為塗鴉而戰」:街頭藝術者的使命
第九章 結論:塗鴉的想像與想像的塗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