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體制可以說是民主的,但是我們並沒有被民主地統治。一個大斷層滋養着當代的幻滅與恐慌。我們來詳細談談。我們的制度被認為是民主的,因為權力是通過公開投票競選產生的,而且我們生活在個人自由受到保護的法治國家裏。可是,民主進程肯定遠未完成。被代表者經常覺得他們被法定代表拋棄了,因為選舉一過,人民便感覺沒多少主權。話雖如此,這個事實不應該掩蓋另一個事實,而後者的特性更加難以辨別—糟糕的政府深深侵蝕着我們的社會。如果說政治生活是圍繞着決定體制性質的各種機構組成,那麼政治生活也是政府的行動,就是公共事務的日常管理,是決策與發出命令的規程。政治生活是行使權力,用憲法語言所說就是執法權。公民每時每刻要與其打交道的就是執法權。民主訴求的重心不知不覺地轉移了。如果說很久以來這種民主訴求,尤其代表與被代表者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那麼如今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係就成了主要問題。只要代議制的存在還是不言而喻的—我們確實一直在談論「代議制的危機」(下文我們還會再提到),這種重心的轉移並不意味着決裂。但是民主的不足顯然還有其他原因。對於公民來說,缺少民主是指沒人聽取他們的意見、有些決策未經商議便推行、各部門不負責任、領導人毫無顧忌地撒謊、政界就像個封閉的世界、由下而上的匯報不充分、行政運作不透明等。
問題是,政治中的這個維度從未被認真思考過。民主總被理解為體制,而從未被認為是一種特殊的政府形態。歷史上「體制」和「政府」這兩個詞相混淆就很有問題 。在民主體制的最初的歷史中,就是在立法權高於一切的「議會—代議制」的模式中,這個問題也許並不明顯。但是如今執法權成為樞紐,帶動民主形態向「總統制—政府」模式轉型。如果從前所有的批評源於病態代議制,那麼現在要考慮的就是病態政府。本書將追溯這種轉型的歷史及過往執法權被忽視的歷史,繼而提出政府民主理論的依據。
Good Government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好政府
HKD198.00
In stock
前英國首相邱吉爾說:「民主是一種最不壞的制度。」
歐洲及美國一直奉行民主制度,但近數十年,當這些民主國家出現政治及經濟危機,便有人質疑民主理念和民主制度,到底哪裏出了問題?「問題不是來自民主制度本身,而是來自糟糕的執政」,這涉及了運作民主的「政府」。
本書作者是法國著名政治思想史學家皮埃爾・羅森瓦隆 (Pierre Rosanvallon),他從歷史的角度回顧了法國大革命以後西方各國不同時期的民主憲政,闡述民主政制從早期的理論,逐步演變為今天最常見的兩種制度:總統制和議會制,並比較及評論兩種制度的異同與優缺。本書把注意力從代表者與被代表者關係的「選舉民主」,轉移到選舉之後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關係的「運作民主」,並試圖找出公民在選舉之後,權力如何被議會獨佔的原因,提出糾正制度中偏差行為的建議。在此基礎上,作者進一步探索構成「好政府」的元素,包括明晰、責任與應變能力;另一方面,又界定了治理者所需的個人品質、治理者和民眾之間的組織規則,從而建立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信任的關係,實現一種信任民主。
本書的重心雖然是分析法國政治的發展歷史,但不局限於法國,更討論了美國及歐洲各國的經驗,是一本重要的比較政治學著作,適合對政治制度、公共行政、制度改革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歐洲及美國一直奉行民主制度,但近數十年,當這些民主國家出現政治及經濟危機,便有人質疑民主理念和民主制度,到底哪裏出了問題?「問題不是來自民主制度本身,而是來自糟糕的執政」,這涉及了運作民主的「政府」。
本書作者是法國著名政治思想史學家皮埃爾・羅森瓦隆 (Pierre Rosanvallon),他從歷史的角度回顧了法國大革命以後西方各國不同時期的民主憲政,闡述民主政制從早期的理論,逐步演變為今天最常見的兩種制度:總統制和議會制,並比較及評論兩種制度的異同與優缺。本書把注意力從代表者與被代表者關係的「選舉民主」,轉移到選舉之後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關係的「運作民主」,並試圖找出公民在選舉之後,權力如何被議會獨佔的原因,提出糾正制度中偏差行為的建議。在此基礎上,作者進一步探索構成「好政府」的元素,包括明晰、責任與應變能力;另一方面,又界定了治理者所需的個人品質、治理者和民眾之間的組織規則,從而建立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信任的關係,實現一種信任民主。
本書的重心雖然是分析法國政治的發展歷史,但不局限於法國,更討論了美國及歐洲各國的經驗,是一本重要的比較政治學著作,適合對政治制度、公共行政、制度改革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ISBN
978-962-937-574-4
Pub. Date
Jul 1, 2021
Weight
0.8kg
Paperback
312 pages
Dimension
150 x
215 mm
從一種民主到另一種民主
前言 從一種民主到另一種民主
第一部分 執法權:問題重重的歷史
第一章 法律神聖 執法者居下
第二章 對非個人化的崇尚及其變異
第三章 複權時代
第四章 兩種嘗試
第二部分 民主總統選舉制
第五章 先鋒實驗:1848 年革命與魏瑪共和國
第六章 戴高樂特色的總統普選
第七章 不可迴避與不確定性
第八章 非自由主義準則
第三部分 掌握民主
第九章 被統治者與統治者的關係
第十章 明晰度
第十一章 責任
第十二章 反應力
第四部分 信任民主
第十三章 好政府的形象
第十四章 講真話
第十五章 正直
結論 第二次民主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