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ng a Constitution in China—Progress since 1949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憲法何以中國
Author / Editor
HKD180.00
In stock
Add to Wish List
本書輯集了作者 2010 年以來有關中國憲法史的諸篇文章,書名以古文句式 「何以」連接憲法與中國,旨在表述兩者之間的複雜關係。中國為什麼自清末以來需要「現代憲法」這個西方舶來貨?中國到底需要怎樣的憲法?憲法如何在中國落地生根?新中國憲法史一路地發展,終於在以「八二憲法」為開端的改革憲法階段穩固下來,但「八二憲法」的制度是否仍有足夠空間容納時代的大變革?既往的憲法史是否給國人提供了足夠的經驗教訓來設計一套社會主義憲法演進的基本法?

作者選取了對中國未來憲制發展最重要的階段─新中國憲法,作為整個憲法史研究的開篇,在法學歷史主義的理論框架下,以及百年憲制變遷的歷史格局下,經由歷史理性來審視憲制理性,梳理並構建一套社會主義憲法演進的路徑和機制,並將其中諸多問題呈現出來,以期拋磚引玉,引來更多學人關注,並作出深入的理論化探討,重拾中國憲法史。
ISBN
978-962-937-321-4
Pub. Date
Jul 1, 2017
Weight
0.7kg
Paperback
248 pages
Dimension
160 x 235 mm
永不落幕的制憲會議
重拾憲法史
布魯斯•阿克曼(Bruce Arnold Ackerman)在《我們人民:奠基》開篇便質問「美國是世界強國,但它有能力理解自己嗎?難道說,到了今天,它仍然滿足於作為智識的殖民地,借用歐洲範疇來解密其國家身份的意涵嗎?」阿克曼之問中的「美國」可以換成「中國」,「歐洲」可以換成「歐美」,不過這很容易讓人從美國憲法例外論輕而易舉地轉換成中國憲法例外論,並進而聯想到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憲制等似是而非的說法。其實阿克曼真正關心的不是美國憲法例外論,而是美國學者對美國憲法的「一種突出的非歷史解釋」,「主流理論在構造時沒有美國憲政歷史這根弦,它們也就不能揭示出美國憲政的主要特徵。美國憲法故事中許多奇妙的部分完全被忽視了—因為它們會讓那些來自歐洲的概念很尷尬,而這些概念的構造從來都沒有考慮美國的經驗。」阿克曼這一論斷中的「美國」同樣可以換成「中國」,「歐洲」同樣可以換成「歐美」,不過這一轉換可能會受到更多的質疑,比起美國穩步演進的憲法史,中國幾經更迭的憲法史,無疑是一筆「失敗的遺產」,不要說可資借鑒的憲制意義,即便是純粹的學術研究,也幾乎被視為毫無價值,棄之如敝履。中國憲法史中很多獨具中國特色的部分,不僅令那些來自歐美的概念很尷尬,而且簡直是無所適從,這也是憲法史被冷落的重要原因。
人們是否可能拋開歷史而理解現在?人們是否可能憑空製造出理想的憲制?那筆「失敗的遺產」難道不是妄想憑空製造出美麗新世界的產物嗎?拋開那筆「失敗的遺產」,人們是否有可能理解新中國憲制的本質及構建出未來憲制的可能方案?「任何時代都不是獨立地和任意地創造出它的世界,而是在與整個過往的不可分割的聯繫中做到這一點的。」 沒有絕對的終結,也不會有絕對的開始。「法學的歷史觀點的本質毋寧在於對所有時代的價值和獨立性的相同承認,它最為重視的是,應當認識到連接當前和過往的生機勃勃的相互聯繫,沒有這個認識,對於當前的法學狀態,我們只會注意到其外在現像,而不能把握其內在本質。」 既往的憲制史因其失敗,更應該得到學術反思,中國憲制的發展必然是一個連續的過程,看似截然的斷裂,實則有內在的關聯,未來中國的憲制不可能完全拋棄與這筆「失敗的遺產」的歷史聯繫,甚至可以說,只能從這筆「失敗的遺產」中生發出來,這既是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也是中國社會主義憲法傳統的內在要求。

第一章 「中國」的憲法意像
第二章 憲法序言中的革命敍事
第三章 憲法序言中的國家觀與世界主義
第四章 最高國務會議與五四憲法的二元政體結構
第五章 元首專政與大眾民主:七五憲法評註
第六章 八二憲法的生成與結構
第七章 國家主席、元首制與憲法危機
第八章 小組政治與「三位一體」的最高領導人體制

翟志勇,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學士,清華大學法學碩士、博士,哈佛大學法學院東亞法律研究中心訪問學者。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範疇包括公法學、法理學、民族與國家理論。聯合主編《歷史法學》、「國家理性文叢」、「國家理性譯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