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學語文學部幾位同事集體編寫的《中文傳意—基礎篇》和《中文傳意—寫作篇》,經過兩年多的辛勤努力,終於可以付梓出版了。同事們要我為這兩本書寫個序,在深感興奮、欣慰之餘,我自然非常樂意執筆為文,一方面作為對他們合作有成的祝賀,另一方面也趁機說說個人的一些想法和看法。
首先,我得先說說「傳意」這個用詞的問題。這所謂之「傳意」,其實就是英語 communication skills 中communication 的意思。照我所知,「傳意」是香港比較獨特的提法。一般來說,無論是中國大陸或台灣,都比較少把 communication 譯作「傳意」,只有在香港,這個詞語才廣為人所認識,廣為人所接受。
說起來,「傳意」這個詞語的運用,應該始自70年代中,那時候,筆者還在香港理工學院語文學系服務,當時系裏的英文課程,辦理得已經相當完備、充實,中文教學方面,是無法跟之相比的。然而,由於自 1974 年開始,中文已成為香港的法定語文之一,其地位漸漸受到重視,學院為了反映社會的發展,因應不同專業的需要,也提議開辦一些屬於專上程度的中文教學,給同學選修。然而,我們該提供些甚麼教學內容讓同學修讀呢?除了某些學系像會計、商業、管理之類開設了具針對性的「專業中文」之外,我們也參考英語English Communication Skills 的做法,開辦了「中文傳意技巧」一科,給一般的學生修讀。跟其中 Communication 一字相應的,我們即用上了「傳意」一詞。其實,這個詞語,也不是當時唯一的考慮、唯一的選擇,「傳意」之外,也有人提議用「溝通」,亦有人提議用「交際」或「傳達」,本來都各有理由。最後,經過多番反覆的考量,我們認為:作為學科的名稱,還是以「傳意」一詞較為穩當。其後不少大專都開設同類課程,這個詞語才漸漸受到認同,用起來也比較習慣,不覺得生硬。
當然,選用「傳意」一詞也有一定的根據,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所涵概的意義比「溝通」、「交際」或「傳達」之類更為周延,而且所反映的概念也較為單一,不致引起誤解。
事實上,傳意的概念比較廣闊,我們所說的傳意活動也不僅僅限於人類才有,就連螞蟻、蜜蜂之類的昆蟲也有其獨特的傳意方式、傳意方法。即使是人類,傳意方式也不僅限於語文方面的運用,如「烽火戲諸侯」中的「烽火」,也可說是種傳意的工具之一,但看到烽火的一定要知道它所代表的意義才能有所警覺,否則,儘管烽煙裊裊,接收信息的依然會懵然不察,毫無反應。可見,對於信息所代表的那層「意」,必須先有個默契,發出信息的和接收信息的對信息本身要有個共同理解的基礎,否則,這個傳意活動是無法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