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ianity and China: A Cultural Perspective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基督宗教與中國 (文化。藝術篇)
Author / Editor
HKD120.00
In stock
Add to Wish List

唐代至今,「中國文化」與「基督宗教」的衝擊與交匯,始終是中西文化融合最令人摸不着的一環,世人仍鍥而不捨地追尋種種爭論的理想答案。對於傳教士和華人基督徒來說,中西藝術的「美」和他們信仰的「道」,有何關係?「審美」是否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以致不論文化背景,我們都有相對一致的「美」的共識?還是,有些「美麗」,必須首先認同潛藏其中的「道」,才能企及?


本書為《基督宗教與中國:歷史‧哲學篇》的姊妹篇,書名中的「文化」、「藝術」,與前篇的「歷史」、「哲學」相對分明。但兩部著作在作者筆下有許多心意是相通的。在不假設基督宗教可信與否,亦不採用無神論的前提下,作者透過剖析中國的文史哲藝與西方思維,深入爬梳各種古今材料,以思考文化、歷史、哲學等角度,訴說出「中國」與「基督宗教」在文化藝術的相遇及其現象,實事求是討論問題。


本書的內容跨度較廣,時間跨度長(明代以迄當代),就其骨架而言,本書先從「溯源」的宏觀論述,發展為專研文化難題;接着由文化進入藝術,又由「藝術」,回歸美學與文化相融或相抗的課題,希望藉此兼及文與藝、宏觀與微觀、專題與綜論、交流與衝突等不同向度,在較少的篇幅中呈現豐富的意義,適合作為人文學科的入門書籍之用。

ISBN
978-962-937-264-4
Pub. Date
Jul 1, 2016
Weight
0.51kg
Paperback
348 pages
Dimension
159 x 210 mm
馮志弘:

寫作本書的時候,我覺得快樂。

這種快樂,就像19年前一樣—那是1997年12月的一個下午,我是個大學一年級生,當天早上,我剛完成「大學生涯」第一次期終試,真好!考試結束,可以跑圖書館了。到圖書館幹甚麼呢?我想知道一個「問題」的「答案」—

五代(907–960)時期事奉四朝、十帝的馮道(882–954),他對自己評價很高,自認「孝於家……『忠於國』,口無不道之言,門無不義之貨。」

馮道說:他自己「忠於國」—說這話的時候,他將近70歲,已經侍奉過三個朝代。

相反,北宋歐陽修(1007–1072)認為屢次「變節」的馮道,「可謂無廉恥者」。對於同一個人物,評價為何如此不同?馮道根據甚麼標準,在侍奉多朝以後仍然認為自己「忠於國」;歐陽修又根據甚麼準則,批評馮道「無恥」?

這不是哪個科目或哪一位老師給我的課業,只是我閒時閱讀想不通的事情—我想知道答案,更難以遏止自己的好奇心。於是,在1997年聖誕假期,我用了半月時間,寫了一篇只給幾個人看的文章,回答「如何評價馮道」的問題。我記得,當我用家中「噴墨式打印機」列印文稿,看着文章艱難地從打印機隙縫匍匐出來的時候,我很快樂。

後來我才知道,古今學者早就分析過這問題呢。而現在,我那篇「少作」都不知道跑哪裏去了。雖然如此,2007年我在香港城市大學講授「中國思想與文學」科目時,我還是偷偷把當年的念頭放在講義裏,專門以馮道和王安石(1021–1086)為例,分析「中國古代評價人物的標準」,以此作為自己學習旅途的紀念。我私下認為,這篇我已找不回的文章,是我「學術生命」的起點。或者說:當時的「快樂」,是我從此走上學術道路最大的理由。

讀書應該快樂,我們有時候居然會輕易忘記這一點。我想通過「通識科目」(城大稱為「精進教育Gateway Education」),讓同學和自己找回這種樂趣。

當然我們面對的問題是:有些人覺得「通識科目」與自己的「專業」無關—某某主修商業、生物、電子工程,為甚麼要他們認識「基督宗教與中國」?但小時候,我們不會這樣想的。我們會問:彩虹的顏色為甚麼這麼多?魚為甚麼會游泳?汽車為甚麼跑得這樣快?媽媽,為甚麼你愛我?

—那時我們不會畫地為牢,不會封鎖自己的好奇心。

目錄

導論

溯源:「太初有道」與「文以載道」

第一章            遂古之初:〈天問〉和《聖經》中的「創世記」

第二章            中國神話和《聖經》的「大洪水」故事:以鯀和挪亞為中心

第三章            《勸世良言》的罪與罰,與恐怖地獄

第四章            受苦受難的天主和救苦救難的女媧娘娘:從李銳《張馬丁的第八天》說起

第五章            「口述歷史」的宗教與文化省思:以《華人婦女與香港基督教口述歷史》為例

符號與意義:中國文化的三個核心問題

第六章            《大唐開元禮》的神靈與祖靈:兼論基督徒「祭祖」

第七章            黃色瞳仁中的「晚明」:以利瑪竇《天主實義》所述的儒家思想為中心

第八章            同而不和:太平天國與曾國藩的「屬天之戰」

「美學」東漸:藝術的新奇事

第九章            《程氏墨苑》與利瑪竇的宗教圖像

第十章            文人畫家入教之後:吳歷後期畫學

第十一章        耶穌會傳教士與清初「畫琺瑯」

第十二章        無心插柳:傳教士與園林藝術

第十三章        讀畫史札記:傳教士帶來的西洋繪畫技法

無法企及的美麗:明清天主教藝術的文化詮釋

第十四章        《程氏墨苑》中的西洋宗教版畫

第十五章        入教割席?吳歷與王翬的友誼

第十六章        誤讀圖像:楊光先《臨湯若望進呈圖像說》

第十七章        傳教士、畫家與宮廷畫家三重身份的矛盾

代跋

第十八章        「尚未解決」,抑或「無法解決」的難題?談柯林斯、道金斯關於「上帝與科學」的辯論

馮志弘 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學士、哲學碩士、哲學博士。2006–2014年,任職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中文及歷史學系;現任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範疇包括:唐宋思想與文學,宗教與中國文化;著作包括《基督宗教與中國:歷史.哲學篇》(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5)、《北宋古文運動的形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大學詩選》(編)(東岸書店,2001)等,並在《清華學報》、《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人文中國學報》、《新亞學報》、《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等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 徐麗莎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藝術史哲學博士。任職於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負責籌辦文化和學術活動;任教於城大中文及歷史學系,講授中國美術、西洋美術、亞洲美術和中國文化經典等科目。研究興趣是唐代以來的書畫史,發表過的學術著作涉及明清至近代書畫研究、中日美術交流,及中國傳統建築裝飾等範疇。

作者訪問: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n2i0H1fh9o&list=UULe6FfnRBvxvWzo9gc8s6mQ&index=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