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and the World: Cultural Interaction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中外文明的交匯
Author / Editor
HKD68.00
In stock
Add to Wish List

本書是北京大學歷史系何芳川教授在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開設一系列講座的精選,內容從絲路交通、古代華夷秩序,一直 談到到近代中國的政治改革、中日文明命運的分野,並評論了近年來在學術界引發巨大反響的亨廷頓「文明衝突」論,深入淺出地為中華文明與外來文明的撞擊與交匯提供了清晰的知識脈絡。全書構架宏觀、條理分明、行文生動,是涵括數千年來中外文明交匯最能引人入勝的一本入門書。

ISBN
978-962-937-085-5
Pub. Date
Jul 1, 2003
Weight
0.34kg
Paperback
248 pages
Dimension
152 x 229 mm

中外文明交流是個大題目,也是人人都感興趣的題目。按照費正清的提法,中國近現代史就是一部中西文化接觸史,是西方挑戰、中國回應的歷史進程。這個說法,毋寧是誇大了西方文明在中國近代歷史文化發展上的主導地位,但卻直截了當,點出了中國近現代變化的主要脈絡,是與西方的拓展有關。


也許是因為近代西方強勢文化的影響,中國人都會感到學習西方、模仿西方是大勢所趨,是文明的走向,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必然。學習與模仿,或是不自覺的崇洋媚外,或是有意識的自強不息,總之,是看到了近代西方文明有其優秀高超、值得仿效之處。俗語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看到其他文明有高度發展的成就,而起模仿之念,而有嚮往之心,是人類的自然本性。然而,文明的發展也使人們對自己習慣的文化形態與行為,產生認同感、秩序感、甚至依賴感,出現文化的自我本位現象。不同文化的接觸,在不威脅認同感與秩序感的情況下,很容易相互交流與學習。一旦某方挾其船堅炮利,以征服的姿態出現,對應而來的便是抗拒與排斥,乃至於心理秩序的崩潰及重建秩序之前的混亂。


中國文明的發展,在世界歷史上有其地緣上得天獨厚之處,不但自我完足、自成體系,而且歷史悠久,連綿不斷,產生了根深葉茂、瓜瓞的文化認同感與秩序感。在與近代西方接觸與衝突之前,中國文明所塑造的文化模式強調的是秩序,是天人合一的整體穩定,是長幼尊卑各明其序的大一統帝國。與外界的交流限於物質的交換,以及不威脅政治社會體制的宗教思想及零星的天文地理知識。19 世紀以來,中西接觸的格局大變,也促成了中國近現代的變革與動盪。史學家形容近現代中國的歷史發展與走向,常用「尋求新秩序」這概念,其實就暗示了中國走出了舊的文明秩序,走進了全球化的世界格局,還沒找到穩定的新秩序,還在曠野大地上遊蕩。


中國古代知識界對外國的認識以及有系統的蒐羅材料,一向是實用性的,從張騫通西域到鄭和下西洋,都有天朝聲威遠播的政治目的。純知識的探討,為了了解域外文明而進行的研究很少,要到了20世紀才有系統而深入的專著。從馮承鈞翻譯的大量西方學術著作來看,早期的中西交通史研究領域,西方學者的貢獻是主要的。

  • 「西出陽關無故人」—絲綢之路與古代中外文明的交匯
  • 「直掛雲帆濟蒼海」—海上絲綢之路與古代中外文明的交匯
  • 「率土之濱盡王臣」—「華夷秩序」新論:緣起與沿革
  • 一統華夷享太平—「華夷秩序」新論:理念、原則、體制
  • 「天書到處多歡聲」—世界歷史上的鄭和遠航
  • 「珴珂衣錦下雲檣」—早期西方殖民者在中國與東亞的活動
  • 「雲想衣裳花想容」—19 世紀中國和東方民族運動的宗教外衣
  • 「落霞與孤鶩齊飛」—大清帝國的改革:兼論「同光」新政的文化背景
  • 「西風落葉下長安」—大清帝國的改革:戊戍維新
  • 「東邊日出西邊雨」—19世紀中日古代文明命運的分野
  • 「休對故人說故國」—華僑與中華文明
  • 百川匯海不復回—文明的撞擊與交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