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ilding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法治中國之建構
Author / Editor
HKD328.00
In stock
Add to Wish List
甚麼是「民主」、「共和」與「憲政」?法理學、法哲學和部門法哲學又該如何區分?法學的專有名詞似乎很深奧,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距離很遠,但其實法學並不是艱深、沉悶的同義詞,更不是高不可攀的領域。

中國法學泰斗郭道暉,一直被譽為「時代的良知」,本書是他多年來在中國法學與法治研究學術領域中提煉出來的精華。作者於書中逐一闡述許多法學的概念,並針對一些法學上含糊的理論或觀念加以釐清,如就「法與法律」作出了科學的區分、提倡法的時代精神是「自由」、「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等等。作者於書中又大談各種自由和權利、人大制度,甚至人民、人大、執政黨的權力位階,提倡的新理論、新思想,無不使人大開眼界。

作者同時在書中建構中國法學的烏托邦,樹立正確的現代法治觀,除了介紹法治國的不同類型、論及中國憲政立法體系,亦根據歷史分析,並通過全球化這一大趨勢,比較國內外民主發展的進程,剖析當前中國在法學發展、人權的情況,指出當中的積弊,以及有待改善之處。閱讀本書宛如走入一條時光隧道:中國改革開放後人權情況的發展、中國憲法演變與修改,郭道暉都一一娓娓道來,盼望推進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使之更臻完善之餘,也留下思考空間,讓讀者深思這幾方面未來的發展方向。
ISBN
978-962-937-408-2
Pub. Date
Jun 1, 2020
Weight
1.5kg
Paperback
980 pages
Dimension
170 x 240 mm
本書選輯了近年作者在中國內地發表的一些論文,內容也多是近年有關建設法治中國的一些理論探討或對策評說。

「法治中國」一詞,是中國經歷幾十年的改革開放的實踐探索,自黨的十五大報告第一次確認要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以後,直到近年才逐漸形成的概念和追求的目標。

不過,這一概念究竟蘊含什麼理念,與其他多種提法有何特點,尚不是很清晰。諸如「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都包含了「國家」概念,它們有何區別?「法治中國」還可以是面對「法治世界」、作為其一員的特稱。本書對這些理論問題作了一些闡釋,對法治思維方法和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及形成法治社會的對策與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作了一些評論。鑒於作者志在提升對現代法學理念的追求與促進中國法治的完善,力求克服某些歷史積弊,故不憚直言,重在揭示不足與弊病,以利有針對性的改革。不當之處期待讀者的批評指教。

本書所論限於改革開放30年的情況(即截至中國共產黨18大及此前的期間),未論及以後年代。本書因是多年先後發表的、有一定社會影響的論文選集,前後文章的論說難免有重複之處,因作者年事已高(91歲),精力不濟,未及一一查處刪略,敬請鑒諒。

本書在香港出版,也有意向香港及海外同仁介紹中國大陸地區法治與法學思想理論的現況與追求。這使作者憶起1996年3月,曾應香港大學法學院院長陳弘毅教授和香港首席大法官楊鐵樑先生之邀,在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終審法院、香港律政署等處作過學術演講或座談。因那時正值香港回歸前一年,香港學者和官員亟欲了解內地法治進程與法學思想概況,對來自內地的非官方學者的報告反響熱烈。此後轉瞬二十多年,內地和香港的情況已有巨大發展,期待本書所論也能引起香港及海外法學界的興趣,增進學術思想交流。本書所論皆是針對內地情況,不涉香港新動向。

本書承北京大學憲法學研究中心主任張千帆教授引薦,得到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社長朱國斌和副社長陳家揚的積極支持,責編陳小歡女士的精心盡力編校,多有費心,謹此致謝!

本書編輯付梓之時,正值夫人張靜嫻教授病重住院期間,我陪侍她住院兩年,終因回天無術, 不幸仙逝。往年我所撰書稿,通常都請她作為第一讀者,提供意見。此書出版未及請教於她,引為遺憾。乃借本書扉頁獻言,敬奉本書,以誌悼念。

郭道暉
2019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