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unds and Boundaries: Newsroom Creativity for Journalists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界線與戒線:傳媒工作者眼中的新聞創意
Author / Editor
HKD128.00
In stock
Add to Wish List
傳媒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傳媒報道的角度、選題、文字與創意,都影響著市民接收的信息。作為傳媒工作者,必須力求創新;同時,一些意識形態、原則立埸、價值觀念、外部壓力等則影響著傳媒工作者傳遞信息的內容及方式,形成無形的「界線」與「戒線」。在創意與界線、戒線互相角力拉扯下,不同崗位的傳媒從業員會如何平衡?

本書深入地訪問了多位香港及外地資深的傳媒工作者,當中包括美國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及亞洲出版商協會的年度最佳新聞獎(SOPA Awards)獲獎者,他們以親身經歷及代表
ISBN
978-962-937-330-6
Pub. Date
Jul 1, 2017
Weight
0.55kg
Paperback
296 pages
Dimension
152 x 229 mm
新聞創意的界線與戒線

在學校讀新聞,單靠教師和教材是遠遠不夠的,一個學生要成為一個好記者必須大量接觸課堂外真實世界的新聞,並逐漸養成一個有別於一般讀者的閱讀習慣,包括刻意關注報道的角度、觀點、文字功底、寫作手法和創意,對不同傳媒機構的立場和風格暸如指掌,對業內的八卦、名筆的作品,獲獎者的經典報道如數家珍。

只要有興趣,做到這些其實並不難,然而要了解一則新聞背後的故事就不那麼容易了。正常情況下,一般人聽到及看到的新聞都是成品,根本無法知道一篇報道所經歷的選題、採編、修改和技術處理的過程,即使有興趣的人,也只能依賴有限的知識和常識去推測新聞的來龍去脈,揣摩故事的弦外之音。

而在整個新聞生產過程中,創意可以說是最獨特的一個環節,因為相對於其他方面,創意的難度更高,操作更複雜多樣,創意者承擔的風險也更大。總體而言,創意有強調新穎的一面,這和創新有相同之處,它迎合權力(如得到上司或官方的嘉許),討好市場(如打造品牌、增加銷量)。但在一定條件下,創意也有令當權者(包括市場)尷尬的一面。當創意變成叛逆者的武器時,它更注重手法的巧妙而不是題目的新穎,無論是刻意還是即興的,此時創意的目的就是在不違規的基礎上讓原本不被權威接受的話語蒙上一層合法性的面紗。

這就牽扯到一個更複雜的問題。

做過新聞的人都知道,日常生活和傳媒內容的關係十分蹊蹺。有時,報道猶如一面鏡子,將事實似乎絲毫不加修飾地折射出來;有時,報道把報道對像扭曲得面目全非,讓熟悉的事情變得怪誕,認識的人變得陌生。如果說關心時事、熱衷新聞的人是在前台看戲的話,那麼記者編輯則是在後台做戲,那隻給新聞「化妝」,左右著報道選題、事實篩選、描述角度、使用的字眼,甚至決定著一篇報道最終能否「登台」的無形的手,用最籠統的方法概括,就是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深深地植根在傳媒人腦中,使一些事情在報道中具有先天免疫力,不能被挑戰,享有毋庸置疑、天經地義的至高地位,如:國家利益、社會制度、政權合法性、民族團結、領土完整、普世價值等。同樣,另一些事情自然而然地被排斥在大眾傳媒的廟堂之外,成為江湖上另類網絡或茶餘飯後小眾的閒言碎語,此類話語大多是對前者的諧謔、嘲弄、質疑、批判與挑戰。

抽像的是,位於國家和機構層面的原則立場,首先通過從幼兒開始的社會馴化,成為採編人員個人的核心價值觀,再經從幼稚園開始一直到大學的階梯式教育和職業專業主義理念的訓練,轉化為具體新聞實踐的操作指南,形成規矩和常識,滲透在傳媒的分工合作、等級觀念、角色認同等機構架構的每一個角落中。這個架構的持續與穩定至關重要,而維繫運作平穩不變的各種力量中首當其衝的就是獎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