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來對古代歷史的認識,是中心一統論,從三皇五帝到夏商周,以黃河流域為文明中心,向周邊擴散。二十世紀初期的考古發掘,不論是甲骨文的解讀、殷墟的發掘、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的比較,都加強了古代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的認識,甚至成為歷史教科書的基本概念。
到了二十世紀後期,隨着各地考古工作的深入與重要文物大量出土,我們對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逐漸有了不同的看法,蘇秉琦提出的「滿天星斗」說,就指明中原王朝出現之前,中國大地多處都有着文明滋生的跡象,通過相互的影響、激蕩、甚或征服,才逐漸形成中原獨大的歷史面貌。這種文明起源多元說,對我們理解中國文明的形成與發展有重大的意義,因為它一方面解釋了中國文化「海納百川」的性質,提供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自各處文明長期累積的成果,而非幾個「聖王」及其臣工獨其心秘的創制。另一方面更解釋了中國地域文化的特性,源遠流長,與中原作為文化磁場中心,有着長久的互動。
霍巍教授在香港城市大學做了一系列關於西南考古與文化的講座,對西南地域文化的發展、與中原文明的互動,及其在中外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提供了豐富的考古新材料,並結合歷史文獻,闡明西南文化的多彩多姿原來有着深厚的歷史淵源。古蜀與古滇文明的源頭,就跟金沙江的源頭何在一樣,籠罩在深山老林的層層雲霧之中,長期以來令人感到撲朔迷離。我們從小讀的李白〈蜀道難〉,一開始就是「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不只是說,地理上道路通行的困難,還指出了古蜀歷史文化之迷茫難明。三星堆考古及金沙考古的大量文物出土,使我們在了解巴蜀文化的迷濛起源上,見到明晰可辨的脈絡,可以預期將來會有更多的考古發現,為我們解決李白提出的謎團。
本書以講課的口語,就近取譬的生動表達方式,深入淺出,闡述了西南文化的歷史進程,是結合歷史學與考古學的典範。文章完全擺脫了學術語言的框架,沒有任何佶屈聱牙之處,真可謂「老嫗都解」。以這樣的大白話,講述學術新知,呈獻學術研究的尖端成果,是我最為感佩的。不論是專家學者,或是中學生,只要對中國文明起源與發展、對西南邊疆的歷史文化、對西南絲路交通與茶馬古道、對藏傳佛教藝術、對吐蕃與古格王國的歷史、對青康藏高原的人民生活等等課題有興趣,請你坐下來,輕輕翻開書頁,你會馬上進入一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度,那就是中國文化認識上有待開發的一片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