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ncise Medical and Healthcare History of Hong Kong
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
香港醫療衞生簡史
HKD198.00
In stock
一個城市的醫療制度與服務,以及其衞生情況,反映着該城市的文化與文明。香港是一個國際城市,具備先進的醫療技術及高水平的醫療服務。有趣的是,香港在開埠前後,市民大眾傾向接受中醫治療,抗拒西醫;及後,香港醫療發展一日千里,西醫因被納入公立醫療系統而成為主流;時至今日,中西醫在香港雙軌並行。
本書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深入記述和剖析香港醫療衞生的變遷,梳理古代、殖民統治時期到回歸後的不同的醫療衞生發展階段,更特別闡述了香港醫學界的各個里程碑,全面而深入地分析本土醫學發展的改變,反映出香港歷史、醫療體系、社會民生、經濟的變化。此外,作者以大量第一手資料,結合時代背景生動地展現相關時代的醫學技術特點,探討其對醫療發展所帶來的影響。第二部分則訪問了醫學界十位著名醫生,從側面記錄香港醫療衞生歷史,更真實地呈現香港的醫療故事。
本書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深入記述和剖析香港醫療衞生的變遷,梳理古代、殖民統治時期到回歸後的不同的醫療衞生發展階段,更特別闡述了香港醫學界的各個里程碑,全面而深入地分析本土醫學發展的改變,反映出香港歷史、醫療體系、社會民生、經濟的變化。此外,作者以大量第一手資料,結合時代背景生動地展現相關時代的醫學技術特點,探討其對醫療發展所帶來的影響。第二部分則訪問了醫學界十位著名醫生,從側面記錄香港醫療衞生歷史,更真實地呈現香港的醫療故事。
ISBN
978-962-937-661-1
Pub. Date
Jul 19, 2023
Weight
1kg
Paperback
344 pages
Dimension
170 x
230 mm
Subjects
序一
着這個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發展而演變。香港當然也不例外。
直至近代以前,位處嶺南的香港,醫療體系一直以中醫藥為主。19世紀中葉,隨着英國對香港實行殖民管治,西醫在香港漸次發展起來。戰後,隨着人口增加、社會和經濟發展,以及市民對醫護服務的要求日益提高,香港的醫療衞生事業亦有長足的發展。公共衞生方面,除了成功撲滅天花、消滅小兒麻痺症外,麻疹,霍亂、瘧疾及結核病等疾病亦得到有效控制。醫療體制方面,在醫務衞生局的領導下,1989年成立的衞生署是政府的衞生事務顧問,負責執行政府衞生政策和法定職責,並提供促進健康、預防疾病及醫療護理服務;而1990年成立的醫院管理局,則負責管轄全港43間公立醫院和醫療機構、49間專科門診及74間普通科門診。此外,在過去數十年,私人醫護業界百花齊放,得到很好的發展;各醫護專業的教育及專科培訓,在質與量方面都有飛躍式的進展。在政府、醫護界及社會大眾的共同努力下,香港的醫療衞生事業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包括近乎全球最低的嬰兒死亡率,以及全球最高的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爬梳香港醫療衞生發展史,有助我們反省過去、映照現實、遙觀未來。《香港醫療衞生簡史》第一部分詳細介紹了香港中西醫及公共衞生的發展歷程,全面整理從英佔以前至回歸前後等關鍵時期的醫療衞生的歷史事件。第二部分為十位香港醫生的口述歷史訪談稿。眾醫生分享各自專業領域的故事,從側面反映各專科乃至香港醫療的歷史發展脈絡。此書回顧近百多年來,政府、醫學界和民間為香港醫療發展作出的努力,學術水平和趣味性兼備,是一本難能可貴的醫學史著作。讀者可以通過本書總結歷史經驗,從而為香港未來的醫學發展,甚至整個社會的發展,提供更多有益的啟示。我希望有更多像劉蜀永、嚴柔媛和林思行三位學者的有心人,就香港醫療衞生的發展歷程進行研究,豐富社會大眾對有關課題的認識。
習近平主席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是香港得天獨厚的顯著優勢。在未來的日子,香港醫療衞生界要共同努力,擔當好中西方醫學交流的橋樑,以及推廣中西醫協作和中醫藥國際化的角色。我希望將來的史冊,會為我們維護健康香港、建設健康中國,乃至貢獻構建人類衞生健康共同體,記下精彩的一筆。
盧寵茂 BBS, JP
香港醫務衞生局局長
序二
自1980年代加入公營醫療系統後,我在不同崗位見證香港醫療衞生的發展。作為參與者和見證者,我對《香港醫療衞生簡史》的出版深感興趣,希望將讀後感與讀者分享。
1980年代,政府醫院實行中央管理,沿用公務員制度,以致行事彈性、管理效率都很低。當時公營醫院的服務文化以醫生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方法為中心,甚少從病人角度出發,病人不得不花大量時間輪候。那時醫院設施及床位不足、環境擁擠的問題比今日情況更為嚴重。
我有機會全情投入參與香港1990年代的醫院服務及管理制度改革。這次改革取得重大成功,規模之大前所未見,不只提升了公營醫院的服務效率和質素,亦改善了其服務文化。改革後,醫管局提供預約制度,改善了病人輪候時間和臨床服務質素。2012年我獲邀加入政府,領導醫療制度的改革,向公私營醫療雙軌制的目標進發。香港的公營醫療體系是經過了多年的發展和演變才形成大家今天所見的面貌。
過去香港中醫沒有法定監管和正式的培訓制度,直至發生中藥誤服事件生引起政府和市民關注,中醫藥工作小組方得以成立。1995年,政府成立中醫藥發展籌備委員會,委員會建議立法規管中醫藥,設立中醫註冊制度,法例於1999年通過。時至今日,香港已經有三所大學設立中醫藥學院,18區都有中醫教研中心及中醫診所,兩年之內更有香港第一間中醫醫院成立。透過在香港成立中藥檢測中心,與內地檢測中心合作界定中醫藥標準,我們希望香港在「中醫藥國際化」過程中擔當關鍵的角色,將中醫藥研究推廣至國際舞台。
劉蜀永教授曾和劉智鵬教授一起編寫過一部記述醫學世家的書籍《侯寳璋家族史》。此次他帶領兩位年輕同事編著的《香港醫療衞生簡史》別具特色。近年坊間出版過幾本分別介紹香港中西醫發展的書籍,但是就全面、系統介紹香港中西醫發展和醫療管理的中文書籍而言,這本簡史是第一本。
《香港醫療衞生簡史》一書梳理了香港醫療體制發展的歷程,由早年的華人社會、傳統醫藥、二戰前後的醫療發展,以至回歸後香港醫療衞生面臨的挑戰、大型疫症的流行與應對,都有詳細敍述。
此書在史料收集方面不遺餘力,除了大量使用中英文檔案,還對多位醫學界領軍人物進行口述歷史訪問,從多角度及側面勾畫出二戰以後香港醫療衞生發展的生動畫面。這是一本值得關心香港社會發展的讀者仔細閱讀的好書。
高永文 GBS, BBS, JP
香港食物及衞生局前局長
着這個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發展而演變。香港當然也不例外。
直至近代以前,位處嶺南的香港,醫療體系一直以中醫藥為主。19世紀中葉,隨着英國對香港實行殖民管治,西醫在香港漸次發展起來。戰後,隨着人口增加、社會和經濟發展,以及市民對醫護服務的要求日益提高,香港的醫療衞生事業亦有長足的發展。公共衞生方面,除了成功撲滅天花、消滅小兒麻痺症外,麻疹,霍亂、瘧疾及結核病等疾病亦得到有效控制。醫療體制方面,在醫務衞生局的領導下,1989年成立的衞生署是政府的衞生事務顧問,負責執行政府衞生政策和法定職責,並提供促進健康、預防疾病及醫療護理服務;而1990年成立的醫院管理局,則負責管轄全港43間公立醫院和醫療機構、49間專科門診及74間普通科門診。此外,在過去數十年,私人醫護業界百花齊放,得到很好的發展;各醫護專業的教育及專科培訓,在質與量方面都有飛躍式的進展。在政府、醫護界及社會大眾的共同努力下,香港的醫療衞生事業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包括近乎全球最低的嬰兒死亡率,以及全球最高的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爬梳香港醫療衞生發展史,有助我們反省過去、映照現實、遙觀未來。《香港醫療衞生簡史》第一部分詳細介紹了香港中西醫及公共衞生的發展歷程,全面整理從英佔以前至回歸前後等關鍵時期的醫療衞生的歷史事件。第二部分為十位香港醫生的口述歷史訪談稿。眾醫生分享各自專業領域的故事,從側面反映各專科乃至香港醫療的歷史發展脈絡。此書回顧近百多年來,政府、醫學界和民間為香港醫療發展作出的努力,學術水平和趣味性兼備,是一本難能可貴的醫學史著作。讀者可以通過本書總結歷史經驗,從而為香港未來的醫學發展,甚至整個社會的發展,提供更多有益的啟示。我希望有更多像劉蜀永、嚴柔媛和林思行三位學者的有心人,就香港醫療衞生的發展歷程進行研究,豐富社會大眾對有關課題的認識。
習近平主席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是香港得天獨厚的顯著優勢。在未來的日子,香港醫療衞生界要共同努力,擔當好中西方醫學交流的橋樑,以及推廣中西醫協作和中醫藥國際化的角色。我希望將來的史冊,會為我們維護健康香港、建設健康中國,乃至貢獻構建人類衞生健康共同體,記下精彩的一筆。
盧寵茂 BBS, JP
香港醫務衞生局局長
序二
自1980年代加入公營醫療系統後,我在不同崗位見證香港醫療衞生的發展。作為參與者和見證者,我對《香港醫療衞生簡史》的出版深感興趣,希望將讀後感與讀者分享。
1980年代,政府醫院實行中央管理,沿用公務員制度,以致行事彈性、管理效率都很低。當時公營醫院的服務文化以醫生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方法為中心,甚少從病人角度出發,病人不得不花大量時間輪候。那時醫院設施及床位不足、環境擁擠的問題比今日情況更為嚴重。
我有機會全情投入參與香港1990年代的醫院服務及管理制度改革。這次改革取得重大成功,規模之大前所未見,不只提升了公營醫院的服務效率和質素,亦改善了其服務文化。改革後,醫管局提供預約制度,改善了病人輪候時間和臨床服務質素。2012年我獲邀加入政府,領導醫療制度的改革,向公私營醫療雙軌制的目標進發。香港的公營醫療體系是經過了多年的發展和演變才形成大家今天所見的面貌。
過去香港中醫沒有法定監管和正式的培訓制度,直至發生中藥誤服事件生引起政府和市民關注,中醫藥工作小組方得以成立。1995年,政府成立中醫藥發展籌備委員會,委員會建議立法規管中醫藥,設立中醫註冊制度,法例於1999年通過。時至今日,香港已經有三所大學設立中醫藥學院,18區都有中醫教研中心及中醫診所,兩年之內更有香港第一間中醫醫院成立。透過在香港成立中藥檢測中心,與內地檢測中心合作界定中醫藥標準,我們希望香港在「中醫藥國際化」過程中擔當關鍵的角色,將中醫藥研究推廣至國際舞台。
劉蜀永教授曾和劉智鵬教授一起編寫過一部記述醫學世家的書籍《侯寳璋家族史》。此次他帶領兩位年輕同事編著的《香港醫療衞生簡史》別具特色。近年坊間出版過幾本分別介紹香港中西醫發展的書籍,但是就全面、系統介紹香港中西醫發展和醫療管理的中文書籍而言,這本簡史是第一本。
《香港醫療衞生簡史》一書梳理了香港醫療體制發展的歷程,由早年的華人社會、傳統醫藥、二戰前後的醫療發展,以至回歸後香港醫療衞生面臨的挑戰、大型疫症的流行與應對,都有詳細敍述。
此書在史料收集方面不遺餘力,除了大量使用中英文檔案,還對多位醫學界領軍人物進行口述歷史訪問,從多角度及側面勾畫出二戰以後香港醫療衞生發展的生動畫面。這是一本值得關心香港社會發展的讀者仔細閱讀的好書。
高永文 GBS, BBS, JP
香港食物及衞生局前局長
第一部分
香港醫療衞生簡史
第一章 早年華人社會與醫藥
一、英佔以前的傳統醫藥與風俗
二、開埠與醫藥業發展
三、宗教及慈善團體的醫療服務
第二章 早期香港政府的醫療政策
一、流行病的蔓延
二、醫療衞生體制及醫療機構的建立
第三章 鼠疫的蔓延與影響
一、鼠疫肆虐
二、防治困難與政治角力
三、影響與檢討
第四章 二戰以前醫學及醫學教育的發展
一、20世紀初的醫學發展
二、香港細菌學檢驗所之誕生
三、戰前西醫教育
第五章 戰爭對醫療發展的影響
一、大戰前夕香港醫療發展
二、日佔時期的醫療衞生
第六章 戰後醫療系統的發展
一、加強衞生工作
二、醫療制度的改革
三、醫管局的成立
第七章 醫療技術的發展
一、專科在香港的發展
二、醫療專科培訓
第八章 戰後中醫藥的發展
一、中醫藥體制化
二、中醫社團發展及教育傳承
三、中西醫合作的發展
第九章 回歸後的香港醫療
一、問題和挑戰
二、大型疫症的流行與應對
第二部分
人物訪談
楊紫芝教授
李健鴻醫生
梁智鴻醫生
麥衛炳醫生
王淦基醫生
侯勵存醫生
盧寵茂教授
高永文醫生
傅鑑蘇醫生
韋 霖教授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