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兵器與盔甲,常令人聯想起戰爭,然而縱觀多個世紀不同的地域及文化,這些器物在戰場以外同樣舉足輕重。它們不僅是彰顯階級地位的重要飾品,亦是與盟友相互餽贈的外交禮物,還會用於皇家狩獵與宗教儀式中,集功能與裝飾用途於一身。作為城大三十周年慶祝活動之一,香港城市大學(城大)般哥展覽館帶來全新展覽「威武奢華:跨文化禮儀兵器藝術展」,展出近200件跨越文化、國家、宗教和歷史的禮儀兵器和盔甲,揭示禮儀兵器的精義。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依江
今次展覽由敦煌基金會副總監瑞秋·帕里克(Rachel Parikh)博士及般哥展覽館總監陳麗碧博士共同策展,展品以禮儀兵器為主,其中超過八成是來自夢蝶軒的展品。展覽首先詳盡地介紹了禮儀兵器製作的傳統工藝,夢蝶軒主人之一盧茵茵介紹:「禮儀兵甲工藝超卓,裝飾華美,不應只視為功能性的器物,還應作為裝飾藝術品看待。」
飽覽不同地區特色兵器
展覽以地區為單位,呈現不同時代、文化及地域的禮儀兵器。包括:鄂圖曼土耳其和高加索地區、印度和斯里蘭卡、北非和阿拉伯半島、中國、喜馬拉雅山區域、日本、東南亞七大地區。
鄂圖曼帝國宮廷中,禮儀兵器象徵威望、權力和文化傳承。裝飾華麗的劍,盡顯帝國富饒,他們在製作兵器時不惜工本,飾以繁複的雕刻、寶石及華麗的圖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亞特坎劍(Yataghan),其特色是鋒刃前彎,柄首獨特。而在印度,最具代表性的則是克撻兒短劍(Katar),可用於近身攻擊。此外,印度皇室所攜帶的匕首,柄頭常呈現動物形狀,以玉石等珍貴材質製作,代表皇室希望在宮廷中宣揚的品格。
北非和阿拉伯半島,禮儀兵器象徵榮譽、地位、陽剛氣質和身份。柏柏爾部落製作的器物常使用具有護身符作用的寶石或半寶石裝飾,人們相信佩戴者可以因此免受疾病、厄運困擾。日本的禮儀兵甲與其武士階級有着根本的聯繫,並以其精湛工藝和藝術美感聞名。製劍的同時亦衍生出賞劍的學科,成為高度專業化的領域。
細味傳承與文化交流
雖然誕生的地域不同,這些兵器間亦有共同之處,可以看到共同的歷史傳承和跨文化交流。來到喜馬拉雅山區域部分,尼泊爾、西藏和不丹地區的禮儀兵器與當地的文化宗教傳統環環相扣。如西藏的禮儀兵甲,就深受藏傳佛教影響,圖案和符號往往來自印度教和佛教圖像,但與此同時不少兵器飾以龍紋,則是受中原地區影響。東南亞地區的印尼,出產的格里斯劍(Kris)劍刃常製成波浪形,彎曲的劍柄則飾以船形,造型獨特。
中國展區部分,展出了幾張乾隆皇帝為表彰凱旋將領而繪製的紫光閣功臣像,他們大部分都威武自豪地掛佩腰刀及弓箭裝備,一些將領亦身穿盔甲。展方更特別展出了這些與畫像中相對應的盔甲、劍和弓箭。
藝術科技刷新觀展體驗
今次展覽內容由城大跨部門合作研究,展覽利用沉浸式體驗、互動媒體、元宇宙和活動影像,並在媒體藝術中應用演算法、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對特定兵器作科學分析,提供獨特的跨界視角。觀眾亦可利用多光譜成像技術來研究紫光閣功臣畫像,盡情探索背後的禮儀兵器。展方期望藝術、科學和科技的融合,能讓觀展者加深了解,同時刷新對藝術展覽體驗的認知。
陳麗碧表示:「今次展覽展現了禮儀兵甲的非凡工藝、專業技術和革新設計,更同時運用跨學科研究方法,善用科際整合的優勢,讓展覽既可用上非傳統線性方式敘事,更能將新角度及知識結合藝術、科學與科技去呈現,讓大眾可多層次地欣賞這些卓越超凡的兵甲,享受一個多元互動的視覺盛宴。」
「威武奢華:跨文化禮儀兵器藝術展」
展期:即日起至2025年2月23日 。
地址:香港城市大學(城大)般哥展覽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