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姬文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在轉化太陽能為電能方面有極佳表現,然而在長期運行的穩定性方面仍面臨挑戰,以致未能廣泛應用。香港城市大學團隊最近成功研發新型動態鈍化劑,能大幅度提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效能和耐用程度,令光電轉換率提升逾25%以上,而在高溫潮濕情況下,電池亦能維持穩定運行逾千小時。研發成果最近在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由城大工學院副院長兼系統工程學系教授馮憲平領導的團隊,研發出類似藥物釋放的創新塗層技術,能夠持續地釋放化學物質,以修復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因運行時的高溫潮濕等環境因素造成的缺陷,為鈣鈦礦太陽能的穩定性提供解決方案。
加強抗熱抗濕 運作更見穩定
論文第一作者、馮憲平團隊的副研究員王瑋婷表示,在鈣鈦礦材料的表面加上動態鈍化劑,可加強其抵抗熱和濕等環境因素,提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在高溫潮濕環境的長期穩定性。
馮憲平續指,相比植物及其他生物應對不同環境情況的韌力,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運行效能在數月後便會下降。「兩者之間最大分別是,有機生物能夠再生及自行修復缺陷。我們成功開發了一種動態修復機制,用於實時修復新產生的缺陷。」
研究團隊表示,現正與業界夥伴合作,將有關技術用作解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面板模組於生產及運行時出現的離子遷移及缺陷的問題,有效改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運行穩定性,有助促進其作廣泛的商業應用。有關技術亦可用於其他領域,例如微電子器件的抗氧化及界面工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