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蕭桂煬) 香港城市大學研究團隊早前開發出全球首部以磁力控制的3D打印微型機械人,當中涉及光鑷技術。領導團隊的城大生物醫學工程系系主任講座教授孫東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有賴阿什金等人的研究,生物醫學工程取得大幅進展。
孫教授稱,阿什金所研發的光鑷技術,重要之處在於它能夠精準地控制單細胞,是技術上的一大突破。而且光鑷技術能令細胞「跟着光走」,不會接觸細胞,因此能對細胞的傷害減至最低。在實際應用上,光鑷技術可以控制10至100微納米的細小東西,若物件的大小介乎於20至30微納米會有更好的效果。孫續稱,利用儀器增加或減少操作時間,光線就能對細胞進行拉伸、追蹤、轉移及旋轉等操作。
首創磁力控制3D打印機械人
城市大學多年前引入光鑷技術,近年發展細胞手術機器平台,其中一項成果是追蹤單體癌細胞體內移動和與環境的互動,揭示腫瘤機制,研究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孫教授表示,將光鑷技術與機械人技術結合,能將手術從「器官層面」帶到「細胞層面」,利用「微注入」技術(microinjection),研究員可以對細胞注入或提取東西,激發細胞的功能和特性,這點既可以利用在幹細胞研究,也可以用來進行基因手術。
孫教授笑言,他們生物醫學工程有「三大法寶」,就是電磁、探針與光鑷,比較前兩者,光鑷優勝在可以對單細胞進行多種控制,加上精確度高,作用無可取替,不過缺點在於只能在體外進行,體內進行則要倚靠傳統技術。他憶述,一台光鑷儀器在10年前的售價可達300至400萬元,現在也需要約100萬元,較為先進的版本具有同時操作多個單細胞的功能,使研究的自由度以及可能性大增。
孫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製作的3D打印微型機械人,能於生物體內精確地運載細胞至指定位置,以及追蹤單體癌細胞於體內的活動,為細胞層面治療及再生醫學等帶來革命式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