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港聞部報道】香港城市大學的跨學科研究團隊,研發出一個新的傳感器,最快能在10分鐘內快速檢測食物所含的污染物,且靈敏度高,可檢測的濃度低至百萬分之0.2,保障巿民不會「禍從口入」。
進行檢測時只要將1克液態食物樣本滴在傳感器上,連接至手機,約10至25分鐘便準確檢測食物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質。傳感器製作成本預計較現有檢測設施低廉,領導該項目的城大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副教授Roy Vellaisamy博士說:「傳感器有望應用於政府及商業機構,除協助政府部門監管食物質素,超級市場等場所也能運用這方法作現場即時檢測。」
傳統檢測方法耗時約一天
這個「海產品化學污染物納米傳感器快速檢測技術及產業化」研究項目,入選「十三五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項目」,獲國家財政部、國家海洋局、廈門英諾爾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英諾爾)共撥款2,000萬人民幣進行,更已有商業機構對此表示興趣。
傳感器能檢測出組胺及甲醛,兩者是食物如海鮮及肉類中常見污染物。組胺在食物受細菌污染時產生,是食物變質的指標;甲醛則是海產非法添加劑,對人體有害,傳統檢測方法須在實驗室進行,並耗時約一天。至於傳感器靈敏準確,組胺測試靈敏度達百萬分之100、甲醛達百萬分之0.2,能滿足世界衞生組織、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