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城大研紅血球製「載具」 攜藥治癌更到位

2018-08-14
■城大生物醫學系助理教授黎月明。 香港文匯報記者莫雪芝  攝■城大生物醫學系助理教授黎月明。 香港文匯報記者莫雪芝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岑志剛)城大生物醫學系團隊研發出治癌新技術,從紅血球生產攜帶藥物的載體,有效將藥物傳遞到八成的癌細胞,有助治療癌症,而成本僅為現有技術的百分之一。新技術現時在動物體內實驗階段,期望找到適合的商業夥伴後盡快進行臨床實驗,在5年內推出市場。

該技術利用人體的紅血球大量生產高純度的「胞外囊泡」,以攜帶藥物到癌細胞,治療癌症。負責研究的城大生物醫學系助理教授黎月明表示,「胞外囊泡」能通過細胞之間的膜,傳輸蛋白質及其他大型分子,適合用作藥物載體,但製造「胞外囊泡」需要嚴格的淨化技術,不但耗時,產量也極低,往往需要數以十億計的細胞,才能提取足夠的「胞外囊泡」。

成本僅百分之一

她解釋,研究團隊運用超速離心技術淨化人體紅血球樣本,以製造「胞外囊泡」,新技術的成本約3,000元,為幹細胞提取「胞外囊泡」成本的百分之一,但可生產多1,000倍的「胞外囊泡」。

她指出,紅血球是人體數量最多的細胞,相對容易取得,除了自身之外,亦可於其他血型相同、身體健康的人體上抽取。

黎月明又說,研究團隊發現白血病細胞接觸這些「胞外囊泡」後,當中八成出現顯示陽性的熒光,反映「胞外囊泡」能把核糖核酸藥物傳遞到八成癌細胞,遠較其他方法僅能傳遞到三四成為高。團隊在老鼠身上測試紅血球「胞外囊泡」吸引和分佈,亦未發現任何副作用。

可調整對應各種頑症

城大生物醫學系助理教授史家海補充,從紅血球抽取「胞外囊泡」,能避免抽取當中的遺傳細胞,安全性較高。新技術亦不局限於個別病症,除了可治療白血病,亦可應用到其他病症中,例如治療地中海貧血,一旦出現抗藥性,亦可結合其他核糖核酸藥物應對。

期望5年內推出市場

有關研究成果已於學術期刊《自然通訊》6月號上發表。研究團隊表示,新技術現時在動物體內實驗階段,正嘗試調整研究,以針對特定的癌症,若找到適合的商業夥伴,會盡快進行臨床實驗,期望在5年內推出市場。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