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專業教育與研究

未可忽視:對科技作人文反思之重要

文 : 鄭智友

人工智能、數碼通信與生物科技的突破性發展,對我們如何應對迫切社會挑戰及促進人類繁榮大有影響。科技正在改變各個社會領域,然而人文主義的觀點卻往往受到忽視。

城大人文社會科學院教員在馬尼拉的德拉薩大學主持了一場圓桌討論會,上述觀點是會議的主要議題。這次活動是由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籌辦、主題為「高等教育作為經濟及社會轉型之工具」研討會的一部分。

與會的東南亞教育界領袖在會上討論熱烈,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華樂勤教授在討論會開始時指出:「如今隨着科學及技術不斷發展,我們的選擇與方向愈來愈多。然而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卻帶來更多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

他解釋說,現今的變革引發了關於道德、法律及管治問題的嚴肅辯論,涉及私隱、人權和潛在風險。

他指出,為了重新審視與構想這些發展帶來的力量,如何能為全球共同利益作出最大貢獻,我們需要人文主義者和社會科學家,倚仗其洞察力和智慧去協助引導選擇。

人文社會科學院轄下學系的三位系主任出席了德拉薩大學的會議,分享其看法。

社會及行為科學系系主任、犯罪學經濟學家和未來犯罪學者Matthew Manning教授,發表的演講題為「大腦中的天使與魔鬼」。他概述了社會科學家和心理學家如何利用新科技與認知科學來研究人類行為;罪犯如何利用新科技從事洗錢、欺詐及其他非法活動;以及犯罪學家如何解決此類問題。

(From left) Professor Manning, Professor Huang, Professor Walker and Professor Harding (左起)Manning教授、黃教授、華樂勤教授和Harding教授 Manning教授指出,為了應對各種新型犯罪,犯罪學如今已發展到容納了多種專業知識,包括心理學、數學、電腦科學甚至神經科學。研究人員嘗試剖析伺機而動的罪犯是如何更傾向利用行為暗示以欺騙我們。

他說:「在城大,我們正在加強協助學生掌握所需的數碼技能,以應對伺機作案的罪犯,確保安全。」他特別指出,犯罪分子能輕而易舉地使用我們的手機作惡。他說:「我們希望城大學生在畢業時,能成為數碼新世界的『智慧消費者』。」

媒體與傳播系系主任黃懿慧教授以「科技時代的策略傳播」為題展開下一部分討論,主要講述我們接觸不準確資訊、虛假資訊、假新聞及謠言的程度。與會者普遍同意,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人們對資訊來源的信任大不如前;同時就應該信任誰以獲取健康資訊的問題表達意見。

她指出,傳播的變革正在發生,轉向她所說的「知識共同創造」,而這範式轉變是無可避免的。在這難以捉摸的新領域,學生需要指引才能安全地探索。參與者並探討了各種形式的交流中,真相與信任的問題。

黃教授在演講結束前提問:「在假新聞和錯誤資訊猖獗的時代,要建立信任、可信度,打擊網絡的錯誤資訊,並促進科學傳播,策略傳播者能運用哪些策略呢?」

英文系系主任Jason Harding教授接着發表演講,題為「科學與人類價值的創造」,主題與哲學家伯納德.羅素的名言緊密關聯:「科學不能代替美德。」

在談及其對美國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著作的研究時,Harding教授提出了幾個問題,均與科學、人類價值觀及人文理解的道德倫理和真理有關,促使聽眾反思科技如何建構我們作為學生及社會成員所消費的藝術及人文學科,及思考科學真理與人類價值觀之間的界限似乎難以區別。

在談到核武時,與會者進一步討論向學生講述歷史背景的必要,及鼓勵他們思考科技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在演講結束前,Harding教授再次引用羅素的話讓與會者思考:「科學究竟是給人類的祝福抑或詛咒,在我看來,仍然是懸而未決的問題。」

Strategic Communication in the A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首頁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