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專業教育與研究

喜馬拉雅山谷社群社交媒體使用分析

文 : 鄭智友

常有人批評社交媒體是現代社會問題的禍根,猶如深埋的地雷,不受管制,為年輕人帶來壓力。美國醫務總監Vivek Murthy醫生不久前就警告說,社交媒體「有損害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及福祉的風險」。

城大研究人員卻提出持平的意見,指出某些特別的情況下,使用社交媒體或為用者帶來「機緣巧合的認知」,令特定的個人及社群得益。「機緣巧合的認知」指用者原本並非刻意搜尋某些資料,卻偶然因其他網上活動而得到資訊,吸引他們進一步深入了解和參與,因而提升公民美德。

社交媒體與不同社群的聯繫

map 城大媒體與傳播系Muhammad Masood博士及其指導老師Marko M. Skoric 教授,研究數碼媒體與社會轉變的相互關係。

Masood博士說:「許多西方研究認為社交媒體與社會日趨分化有關,但我們的研究顯示,社交媒體平台或可促進跨組別社群的關係。我們發現擁有上網設備並經常使用社交媒體的人與不使用社交媒體的人相比,對宗教少數社群的了解和感情聯繫較多。」

他們的研究對象是巴基斯坦喜馬拉雅山脈內兩個偏遠而相鄰的山谷族群,其中Multinet山谷享有良好的上網設施,而另一山谷Nonet則沒有。Multinet的社交媒體用家偶然得悉其他社群有不同的信仰和宗教行為,而重要的是,他們由此明白巴基斯坦的宗教少數社群面對的困難。Multinet的族群是通過全不相關的社交媒體活動偶然認識這些宗教社群的。他們得到較多資訊,能說出非穆斯林的政治家和傑出人士的名字。相反,Nonet的族群似乎不大認識其他不同信仰的社群。

意想不到但樂意交流

Dr Muhammad Masood Muhammad Masood博士 Skoric教授說:「兩個山谷族群有不同表現,主因在於機緣巧合的認知。社交媒體用者並無刻意尋找宗教少數社群的資訊,卻在使用社交媒體進行其他活動時,偶然得悉有關資訊。此外,由於使用社交媒體者大多擁有如Facebook朋友之類的廣闊社交網絡,也就常會跨越宗教界限,成為推動機緣巧合認知的主要動力。」

研究指出,目前巴基斯坦的宗教少數社群只佔小量人口,常受到歧視和迫害。社交媒體平台促成的機緣巧合認知和跨信仰聯繫,成為促使巴基斯坦走向自由公民社會的重大動力。

Skoric教授說:「互聯網就像是這些穆斯林村民的新『茶店』。他們上網時,不知道會找到甚麼內容或碰上甚麼人,可能是『非穆斯林』、『外國人』以至『女子』,又或是三者合一的『非穆斯林外國女子』。」

「研究指出,目前巴基斯坦的宗教少數社群只佔小量人口,常受到歧視和迫害。社交媒體平台促成的機緣巧合認知和跨信仰聯繫,成為促使巴基斯坦走向自由公民社會的重大動力。」

善用樂觀心態與好奇心

因此,關於社交媒體的討論意見分歧,既有人評論其響起「反烏托邦警號」,又有人認為會帶來「烏托邦希望」。城大的研究從更為微妙的角度探討日常使用社交媒體的情況,分析機緣巧合認知及跨信仰接觸的現象,及其可能產生非西方式潛在民主影響力。

Skoric教授說:「相對於現今大部分新聞報道主力把社交媒體描繪為衝擊社會及政治體制的陰暗力量,Masood博士的研究顯示,社交媒體平台可為跨信仰聯繫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

「這項研究最重要的發現是,社交媒體的機緣巧合認知有持續重要性,反映人類具有內在的好奇心及渴望,想探索不同社會背景及願意包容不同的事物。」

研究論文已於期刊《社交媒體+社會》(Social Media +Society)發表,題為「From Silicon to Himalayan Valley(s): Tales of Serendipitous Exposure and Interfaith Contact on Social Media(從矽谷到喜馬拉雅山谷:社交媒體上的機緣巧合認知及跨信仰聯繫的 故事)」。

icons

 

首頁

致謝